登门四十九年多,细读公书百遍过。
今岁摘抄靖州作,遁翁堪配不传轲。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读魏鹤山先生渠阳集五首》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魏鹤山先生渠阳集的深入研读和欣赏之情,以及对这位遁世隐居的先生的崇敬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登门四十九年多,
细读公书百遍过。
今岁摘抄靖州作,
遁翁堪配不传轲。
诗中第一句“登门四十九年多”,表明了作者长期以来对魏鹤山先生的尊重和追随,表示作者对先生的著作和思想持久的关注。
第二句“细读公书百遍过”,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著作进行反复细读的用心和努力,显示了作者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
第三句“今岁摘抄靖州作”,指出了作者在当年从魏鹤山先生的著作中选摘了一些作品,特别是靖州作品,可能是指先生在靖州时期所写的作品。
最后一句“遁翁堪配不传轲”,表达了作者对魏鹤山先生的崇拜之情。其中,“遁翁”指的是隐居不出的智者,“堪配不传轲”表示作者认为魏鹤山先生配得上不朽的名声,但遗憾的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并没有广泛流传。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作者对魏鹤山先生的学术研究和欣赏之情,展示了作者对先生的敬仰和推崇。同时,诗中透露出作者对学问的刻苦钻研和对智者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先生思想传承的遗憾之情。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景仰和对学问的追求,流露出浓厚的文化情怀。
风光如此莫伤春,云树烟花一色新。杜宇不啼真解事,帝乡谁是肯归人。
一病居闲久,恩荣自及孙。真传未老貌,神赞在山言。沙鸟巢庭树,渔舟泊水门。重来旧游处,空有竹舆存。
大铖字集之,坚之之从孙也。万历丙辰进士。天启间,官吏科给事中,坐奄党,禁锢。弘光登极,召拜兵部尚书,督兵江上。乱后不知所终。
潇洒幽居,溪园上、新来卜筑。况自有、一泓流水,万竿修竹。屈指花朝才两夜,祥烟瑞气腾芳郁。问辽空、何物堕人间,长庚宿。薰宝鸭,烧银烛。歌窈窕,倾醽醁。愿年年常恁,颜红鬓绿。长厚而为难老本,慈仁便是长生箓。看芝兰、玉树早蜚英,青毡复。
下腾赤蛟身,上抽碧龙头。千枝蟠一盖,一盖簪万扑。花要带月看,香要和露收。一点落衣袂,经月气未休。一点入酿翁,经岁味尚留。
芜蒌问古亭,春入饶阳城。豆粥君王远,壶浆刺史迎。地凉宜牧马,塞近惯调兵。为寄井泉石,老来思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