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心出家,从古推净名。
无疾现有疾,特地真机生。
佛欲遣人间,指示转分明。
宜是诸大士,辞屈不能行。
文殊末后往,万众心已倾。
箭锋相注处,妙义益峥嵘。
芥子容须弥,毛孔受四溟。
此理自灼然,学者疑且惊。
更谈不二门,法法俱见成。
一默岂无语,其声如震霆。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读维摩经》是宋代郭印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白衣心出家,
从古推净名。
无疾现有疾,
特地真机生。
这位穿着白衣的人,心灵已经出家修行,追寻古代智者的纯净名声。尽管他身体并没有明显的疾病,但他内心却有一种特殊的追求和渴望。
佛欲遣人间,
指示转分明。
宜是诸大士,
辞屈不能行。
佛陀渴望派遣有缘人来到人间,明确地传授教导。这位诗人认为,应该是那些高尚的人士接受这种指示,而自己则无力承担这个责任。
文殊末后往,
万众心已倾。
箭锋相注处,
妙义益峥嵘。
文殊菩萨最终而又最后地降临,众人的心灵都已倾慕他。当箭头相互对注时,妙义更加显得光辉照人。
芥子容须弥,
毛孔受四溟。
此理自灼然,
学者疑且惊。
芥子中容纳了整个须弥山,毛孔承受四方的洪水。这种道理自己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学者们对此感到怀疑和惊讶。
更谈不二门,
法法俱见成。
一默岂无语,
其声如震霆。
更深入地探讨不二的境界,每一种法门都能达到圆满。一次默想也不是没有言语,但它的声音却如同震耳欲聋的雷霆。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维摩经的阅读和理解的心境。他对出家修行的向往和对佛教教导的敬仰交织在一起,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维摩经中深奥哲理的震撼和敬畏。诗词采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体悟。
风烟酬酢费吟笺,剩句残章尚满前。际晚奚囊收未尽,一时寄在白欧边。
有客有客浮丘翁,一生能事今日终。齧氈雪窖身不容,寸心耿耿摩苍空。睢阳临难气塞充,大呼南八男儿忠。我公就义何从容,名垂竹帛生英雄。呜呼一歌兮歌无穷,魂招不来何所从。
工祝升阶,实户在位。祗达孝思,允修毖祀。类相有备,克恭乃事。俨恪其容,通此精意。
云薄清溪水,天寒黄叶负。乡关三载别,客路一樽同。旧事如昨日,问年俱老翁。相看今古意,泪冷菊花丛。
灵兮安留,烟燎既升。有硕其牲,有俎斯承。匪牲则硕,我德惟声。缓节安歌,庶几是听。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