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读岘山碑》

三载羊公政,千年岘首碑。
何人更堕泪,此道亦殊时。
兵火烧文缺,江云触藓滋。
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

作者介绍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作品评述

《读岘山碑》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三年的时间里,羊公治理有方,
千年之后,岘山的碑文依然存在。
有什么人更加留下泪水,
这条道路也有着不同的时光。
战争火焰烧毁了文化,损坏了碑文,
江云触碰着苔藓滋生。
我不忍心看着黎庶的景象,
周围的土地都是疮痍。

诗意:
《读岘山碑》以岘山上的碑文为背景,通过描绘碑文的历史沧桑和战乱的余烬,表达了作者对过往辉煌的思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怀。诗人以岘山的碑文为线索,叙述了羊公治理的时代和千年之后碑文依然矗立的景象。然而,战争的破坏和时光的侵蚀使得这段历史早已模糊不清,让人不禁流下泪水。诗人深感这条道路已经改变,不再是当初的样子。最后,诗人以黎庶(指庶民)作为形容,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艰难和疮痍。

赏析:
《读岘山碑》以史观人,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通过描绘碑文的变迁和社会的沧桑,作者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当下困境的思考。诗人通过抒发对历史的关注,传达了对和平、文化的珍视和对战乱、破坏的反思,彰显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整个诗篇语言简练,用意深远。通过在碑文上折射出的历史景象,诗人既写出了具体的场景和形象,又流露出对社会风貌变迁的思考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次韵遂宁府宴贡士即席赋二首》

    过尽一春花信风,鱼天鼓浪送蒙冲。凤翰有目争先睹,牛角无人叹不逢。选试谩称新汉使,作成端属旧春宗。鹿鸣剩作中和曲,嶉送飞黄出蚁封。

  • 《次韵和吴侍郎偶至城西一二名园》

    几曲西园路,幽深隐岁华。偶乘安道兴,直过辟疆家。畦脉争分溜,丛名各记花。身闲飞盖远,容易到曛霞。

  • 《益公新作三层百尺新楼,署日围山观,贺以唐》

    万峰飞入子城头,千里长江儿上流。外面周遭苍玉笋,虚空幻出水晶楼。帘开雪月非三界,人立云霄更九州。一骑红尘北来底,平章军国恼公不。

  • 《观物》

    太虚寂无腾,妙感何絪缊。清浊一浮枕,二仪奠乾坤。客形与客感,万变日纷纷。形感本来无,志诚谅斯存。

  • 《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

    圣莫如东家,长年困行路。公养为淹留,岂不以食故。林薄鸟迁巢,水寒鱼不聚。孤士似无家,转蓬何由住。

  • 《道中酒垆》

    千村亭榭酒旗杨,收尽山光与水光。风物到来城郭闹,杖头随处去休忙。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