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绿阴初合,榴繁艳欲然。
翠筒传角黍,喜节庆年年。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端午节时皇后的喜庆景象。
诗词的第一句“槐绿阴初合,榴繁艳欲然”通过描绘槐树的绿叶初合和繁盛的榴花,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繁荣景象。这里的槐绿和榴繁艳也可以象征皇后的美丽和威严。
第二句“翠筒传角黍,喜节庆年年”则表达了人们在端午节庆祝活动中的喜悦心情。翠筒传角黍指的是传递角黍的翠竹筒,角黍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之一。这句诗意呼应了端午节的庆祝氛围,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庆祝活动,展现了端午节时皇后的喜庆和庄严。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赞美和对皇后的敬意。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槐绿阴初合,榴繁艳欲然。
翠筒传角黍,喜节庆年年。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端午节时皇后的喜庆景象。通过描绘槐树的绿叶初合和繁盛的榴花,以及人们庆祝活动中的喜悦心情,诗词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和皇后的威严美丽。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庆祝活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赞美和对皇后的敬意。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充满了喜庆和庄严,让人感受到了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如水澹交疏,寻思道更殊。乖张颠覆易,知己便相於。路坦如平掌,风传语不书。烟霄明月静,负志话清虚。
谁言田家乐,所乐亦岂常。耕敛稍不给,丰歉复相当。五月了蚕事,十月登稻粱。所入不偿用,闲少实多忙。营营事公私,劳苦过即忘。岁功已告毕,蜡社聚一方。酌酒宰鸡豚,鼓腹坐山阳。宁知朱门内,昼夜罗酒浆。贫富在所遭,苦乐难较量。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钱塘江上雨初乾,风入端门阵阵酸。万马乱嘶临警跸,三官垂泪湿铃鸾。童儿空想追徐福,疠鬼终朝灭贺兰。苦议和亲休练卒,婵娟剩遣嫁呼韩。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