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号高木水翻洪,历历音闻不是聋。
一任大千都震吼,便从卷叶订圆通。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耳鸣》
风号高木水翻洪,
历历音闻不是聋。
一任大千都震吼,
便从卷叶订圆通。
中文译文:
风声凄厉,高大的树木被风吹得水面翻涌,汹涌澎湃。
清晰地听到声音,并非耳聋。
整个宇宙都在震荡吼叫,
这从卷曲的叶子中体悟到了圆融的道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风吹树木、水面翻涌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诗中的“风号高木水翻洪”形容了风势的强烈和树木摇摆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水面波涛汹涌的景象。这种声势浩大的景象暗喻了世间的喧嚣和纷扰。
接着诗人写道,“历历音闻不是聋”,表示自己能够清晰地听到这些声音,而并非因为耳朵失聪。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对于外界的声音和信息保持敏感,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琐碎的噪音所干扰。
最后两句“一任大千都震吼,便从卷叶订圆通”,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感悟。大千世界在震荡吼叫之中,诗人从卷曲的叶子中领悟到了圆融的道理。这里的“卷叶”可以理解为微小的事物,而“圆通”则代表着事物的完整、和谐和统一。诗人通过观察微小的事物,发现了宇宙的奥秘和普遍性的道理。
整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喧嚣的敏感和对宇宙法则的思考。它呈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视野,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的力量的同时,也能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智慧和宇宙的秩序。
酒泉移赤柰。河阳徙石榴。虽言有千树。何处似封侯。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恩情婉娈忽为别。使人莫错乱愁心。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闲却白云居,行踪出去初。窗中聊取笔,架上独留书。日背林光冷,潭澄岳影虚。长闻得药力,此说复何如。
雪花来无时,入春送三作。冰柱冻不解,去地才一握。东风畏奇寒,未敢破梅萼。已僵员峤蚕,那问纥干雀。万径无行踪,扣户惊剥啄。故人竹叶舟,岁晚梦漂泊。自云饥所驱,岂不念丘壑。经谊金华省,文采石渠阁。平生百未试,墨绶吓猿鹤。取舍一熊掌,得丧两蜗角。不嫌干进钝,俯仰
圆内陶化功,外绝众流通。选处离松影,穿时减药丛。别疑天在地,长对月当空。每使登门客,烟波入梦中。
窃禄祠官久见容,每持金石荐宸衷。钧天忽忽清都梦,方丈寥寥羽水风。知结胜缘人意外,想寻陈迹马蹄中。新诗起我超然兴,更感锺山蕙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