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
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
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指。
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陵阳乱山中,阴云日夕散开。
晴光仍难见,更何求夜月来。
两年逢中秋,曾未见皎洁的月光。
云雾何事,常常阻挡清朗。
才刚一点明亮,便已被浓厚的云层遮蔽。
众多邪恶喜欢幽暗,四周传来窸窣声。
明亮的光芒若是被遮蔽,谁会为我摩拭手指。
在庭院下倚靠高大的树木,露水沾湿着发鬓。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文同在陵阳乱山之中,长时间未能见到中秋的明亮月光。诗中表达了对阴云、云雾等自然现象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自身的心境,表达了对清朗明亮的月光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提到了陵阳乱山,暗示了作者身处的环境是一片山林杂乱的地方。阴云日夕发散,意味着天空经常被阴云遮蔽,晴光难以见到,更别说夜晚的明月了。作者表示自己已经两年未能见到中秋时皎洁的月光,对此感到惋惜和遗憾。接着,诗中提到了常常阻挡清朗的云雾,暗示了作者对于清朗明亮的渴望。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像是一点灯火,在刚一点亮之际就被浓厚的云层遮蔽,表达了作者对才华无法得到展示的失望。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作者所处的环境,暗示了邪恶和幽暗的存在。四周传来窸窣声,似乎是邪恶势力的存在,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困境和无奈之感。最后两句诗以庭院下倚靠高大的树木、露水沾湿发鬓的形象作为结束,营造出一种寂寞凄凉的氛围。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清朗明亮的月光的渴望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身才华无法得到展示的失望和无奈。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困境的思考,体现了文同在宋代文学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表达。
肃肃灵坛,昭昭上天。洁粢岂盛,以享以虔。百神咸萃,六乐斯县。介兹景福,斯于有年。
看山妙处几曾知,落照斜明始觉奇。皱尽衣裳纹欲裂,争先头角远相追。松梢别放六峰出,江底倒将千嶂垂。一路诗篇浑漫与,侧溪端的不相亏。
老桧如憧翠接连,山茶作塔绿萦缠。山僧相识浑相忘,不到山中十五年。
云冥冥,风凄凄。绮疏未白鸡已啼,角声才断辟朱扉。辟朱扉,款朝日。君王剑佩朝诸侯,赫赫明明光万国。
何能辛苦叹人穷,况复经行觅句工。平日相思在天末,今年远别遂湘中。饥寒似我谁驱近,人物如公孰长雄。蕙帐山人久寂寞,曾何台省欠诸公。
恭己同虞帝,祇台比夏王。内廷无女谒,外囿绝禽荒。富有天和养,终期历数长。彼苍何弗吊,民物共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