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已扫九衢埃,何事飚轮去复回。
秋信苹洲凉渐迫,人家蓬户昼难开。
低由受水祥禾偃,乱石飞空巨木摧。
见说长淮旱无雨,蜚蝗几欲渡江来。
仇远(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六《纪事》诗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间以诗着,与同邑白珽合称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爲溧阳学正,秩满归。享年七十余。有《金渊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均系官溧阳时所作。又有《兴观集》、《山村遗稿》,爲后人据手迹所裒集,清干隆时歙人项梦昶合辑爲《山村遗集》。事见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 仇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金渊集》编爲一至六卷,《山村遗集》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二十五日东风少定辛丑夜西风再作》是宋代仇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二十五日,东风稍息,夜晚西风再度吹起。
东风已经清扫了九条大街的尘埃,为何飚轮却又回来了呢?
秋天的信号表明苹洲的凉意逐渐逼近,人们家中的蓬门白昼难开。
低洼地受到水禾的祥瑞压弯了身躯,乱石飞扬,巨木倒塌。
听说长淮地区遭遇旱灾,久未见雨水,蝗虫们似乎欲过江而来。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观察和感受。东风和西风的交替象征着季节的变迁,而东风又重新吹来,似乎暗示着天气的不稳定和变化莫测。诗中描述了苹洲的凉意逐渐逼近,人们家中的蓬门白昼难开,反映了秋天的凉爽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受水禾的压弯和乱石飞扬、巨木倒塌的描写,暗示了自然灾害的威胁和破坏力。最后,作者听说长淮地区遭遇旱灾,久未见雨水,蝗虫几欲渡江而来,表达了对灾害的忧虑和担心。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迁和自然灾害的敏锐观察和感受。诗人通过对东风、西风的描述,表达了天气的变化无常和人们对未来的担忧。描写苹洲的凉意逐渐逼近以及蓬门白昼难开,凸显了秋天的到来和人们生活的变化。而低洼地受水禾的压弯、乱石飞扬和巨木倒塌的描写,则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自然灾害的威胁和破坏力。最后,作者听说长淮地区遭受旱灾,蝗虫欲过江而来,表达了对灾害的担忧和对农民的同情。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迁和自然灾害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绘,诗词传递出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让读者对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所思考。
晚云阴映下空城,六代累累夕照明。玉井已干龙不起,金瓯虽破虎曾争。亦知霸世才难得,却是蒙尘事最平。深谷作陵山作海,茂弘流辈莫伤情。
芙蓉帘幕扇秋红,蛮府新郎夜宴同。满座马融吹笛月,一楼张翰过江风。杯黏紫酒金螺重,谈转凋珰玉麈空。深荷良宵慰憔悴,德星池馆在江东。
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一迳林杪出,千岩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屈尽纤纤销尽眉,广宁消息竟迟迟。十年笑语灯前事,千里关山枕上期。萱草既零堂北雨,梅花将发岭南枝。青春尽伴寒更老,再莫相逢日落时。
细雨度深闺,莺愁欲懒啼。如烟飞漠漠,似露湿凄凄。草色行看靡,花枝暮欲低。晓听钟鼓动,早送锦障泥。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