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谁与问,四序曷相干。
已季春成暮,当温气反寒。
农心忧地冻,俗眼惜花残。
我岂殊民意,身为父母官。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二月大寒偶书短句》是宋代诗人强至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二月大寒时节的景象,并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思考,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位父母官的心境。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二月大寒偶书短句
上天谁与问,四序曷相干。
已季春成暮,当温气反寒。
农心忧地冻,俗眼惜花残。
我岂殊民意,身为父母官。
诗意:
这首诗以二月大寒为背景,反思了天地之间四季更迭的奥妙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春季即将结束、温暖的气息逆转向寒冷之际,农民们担心冻害对土地的影响,而平常的人们则为残落的花朵感到惋惜。然而,诗人认为自己作为一位官员,并不代表与一般民众的意愿相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变迁,反映了作者对时间和季节变化的思考,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位父母官的责任感。诗中的对比与转折,展示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
首先,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上天谁与问,四序曷相干。”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四季更替的奥秘与天命的疑问。他在思考着,人类是否能探知天意,理解四季交替的道理。
接着,诗人将焦点转向现实情境。他描述了春季即将结束时,气温却突然转寒,对农民们造成的担忧:“已季春成暮,当温气反寒。”这里通过季节的转变,展现了自然界的无常与不可控性,使人们面临着农作物受冻的风险。
然后,诗人转向了一般人们的态度:“农心忧地冻,俗眼惜花残。”农民忧心于土地的冻害,而一般人则感叹花朵的凋谢,这两种情感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变迁的关切与留恋之情。
最后,诗人以自身身份作为父母官加以回应:“我岂殊民意,身为父母官。”他表示自己并不与一般民众的意愿相异。这句话揭示了作者对自己作为一个官员的责任感,他要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的需求,体察民情。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疑问与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担当与责任。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凝练地表达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引发读者对于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猗望舒,望三五。光璇仪,韵金缕。伟健笔,作奇语。谁知音,传乐府。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蜀产班行几,分符又去之。气完吞落日,心定发凉飔。蝇虎攫何壮,蜗牛升更痴。见几能许早,别思渺江蓠。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
同居一坞中,只隔水西东。林近书灯露,溪回酒舫通。放凫长合队,移竹每分丛。只恐君征起,难期作两翁。
燕寝凝香不记春,宜休堂下柏轮囷。三吴南渡今多士,四皓东宫此一人。雅不欲书名上上,谩令在岁岁陈陈。玉卮宴罢思黄发,应合从头第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