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吏本止虐,非以虐为屠。
仁君除肉刑,仁吏泣丹书。
况以私怒逞,锻炼及非辜。
冥理绝好还,天网元费疏。
怀哉沈姆诫,可但俱焚如。
《法吏》是元代杨维桢的一首诗词。诗人通过描绘法吏的行为,表达了对仁政和公正法律的赞美,并批判了滥用职权和私怨报复的不义行为。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法吏》中文译文:
法官原本是为了制止虐待而存在的,不是为了滥用职权而屠杀百姓。仁君废除了肉刑,仁吏因此而感慨地写下了悲伤的文字。更何况私人的怒火泛滥,惩罚也波及到了无辜的人。冥冥之中,正义终将得以恢复,天网总是漏网之鱼。沉思着这些忠告啊,它们应该被烧毁,如同一切邪恶一般。
诗意:
这首诗词以法吏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表达了对仁政与公正的向往和追求。诗人赞美了仁君废除肉刑的做法,将肉刑视为一种虐待,强调了人道主义的观念。与此同时,他对滥用职权、私怨报复等不公正行为表示了批判,并寄望于冥冥之中的正义能够最终得到恢复。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法吏的形象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以法吏为象征,借以探讨社会中的正义与不义、仁政与滥用职权的对立。他以肉刑的废除为例,表达了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并对滥用职权和私怨报复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诗人以冥冥之中的正义归宿作为结尾,表达了对正义终将得以恢复的信念,同时暗示了那些不义之徒最终将受到惩罚。
《法吏》这首诗词通过批判不义、赞美仁政,以及对正义复归的期望,呈现了作者对社会道德和公正的思考,凸显了对人性光辉面和黑暗面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
芗林丑石何曾丑,化为五老如此寿。高低俯仰各有意,清润坚贞皆可友。剜劖刻削巧戏剧,谁为此者鸿蒙叟。铜盆古雅出高丽,玉筹清奇原史籀。向翁神游渺何许,此物亦落何人手。野人得之安所用,光怪出屋惊田妇。天生尤物必有属,诗老得之端不偶。不须拄杖穿寒云,几案之间有庐阜。
断虹落屏山,斜雁著行安。钉铃双啄木,错落千珠柈。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我爱平湖绕碧山,山光倒碧到樽前。同云何事迷千嶂,飞雪俄然蔽一川。纵使玉楼从地涌,便教银阙与天连。到头幻化非真实,争似湖山耐岁年。
佛子亲从日本来,人天随步叹奇哉。一机拶出金牛舞,千圣当头正眼开。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杯。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人言礼起于太一,吾言礼止于皇机。强名皇极体何如,卓然万象中间立。流年鼎鼎三十余,古人有立君可无。克己未追颜所复,过庭犹学鲤之趋。五礼同归一中尔,何当中立而不倚。膰肉无来孔子行,皮冠不设虞人止。区区行止未足轻,扩充更可轻死生。黄垆在前始易箦,白刃垂下犹结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