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重湖东复东,意得得怕打头风。
故畦遗穗粼粼在,野水寒林处处通。
鸿雁汀洲渺葭苇,牛羊篱落见儿童。
衣冠尘土空头白,惭愧扁舟把钓翁。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泛东湖风浪作复止》是宋代诗人孙应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东湖上泛舟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水的浩渺和风浪的汹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深感叹和对自己境况的自省。
诗中的“万顷重湖东复东”形容东湖的辽阔广袤,湖水连绵一片,无边无际。作者感叹自己舟行在东湖上,所见之景无限延伸,仿佛一眼望不到尽头。而“意得得怕打头风”则表达了作者对湖上风浪的畏惧和小心翼翼,担心船头受到风浪的冲击。
接下来的几句“故畦遗穗粼粼在,野水寒林处处通”展示了湖水边的田畦和农田的景象。湖水倒映着稻穗,波光粼粼,而野水则穿过寒冷的林木,流向各处。这些描写增添了自然景色的生动和丰富性。
诗中还描绘了一些生活场景,“鸿雁汀洲渺葭苇,牛羊篱落见儿童”。鸿雁飞翔在湖边的洲岛上,葭苇随风摇曳,牧场上的牛羊成群结队,儿童们在篱笆旁边玩耍嬉戏。这些描写展示了湖边人们的生活情景,给诗中增添了一丝喜悦和活力。
最后两句“衣冠尘土空头白,惭愧扁舟把钓翁”道出了作者的自省之情。诗人扁舟漂泊在湖上,衣冠尘土,白发苍苍,内心感到惭愧和愧疚。他看到湖边的钓翁,意识到自己的琐碎事物和功名利禄与这位宁静享受钓鱼的老人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东湖风浪和湖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反思。诗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虚荣和功名的反思,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玉水明沙。峰回路转,城倚桥斜。老我登临,同谁酩酊,一望还赊。飞鸿杳霭天涯。但拚取、心情酒家。紫菊枝枝,红茱颗颗,休问年华。
吉文江水走玉虹,我家水西君水东。有时相思即命驾,连床夜雨听松风。中间薄宦各分散,南飞驾鹅北飞鴈。朝来驿骑打谯门,有客有客来相见。闻君携家入帝京,椎鼓发船天上行。也能枉辙九十里,来访江西道院僧。诗家两僊宿台省,红药苍苔紫薇影。若问山僧作麽生,日晏莺啼眠不醒。
摇落秋风晚,凄凉又一秋。汉家元再造,杞国谩多忧。七庙存馀泽,诸公合远谋。痛心何日定,直待太平休。
密筱持苫屋,寒芦用织帘。彘肩柴熟罨,蓴菜豉初添。黄甲如盘大,红丁似密甜。街头桑叶落,相唤指青帘。
破驿荒村山路边,斜风细雨客灯前。子规一夜啼到晓,更待溪声始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