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疏林江上洲,西风角怨夕阳楼。
晚天紫翠凌空阔,只有樊山取意秋。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樊山》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耒。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黄叶疏林江上洲,
秋天的黄叶稀疏地铺满了江边的小岛,
The yellow leaves sparsely cover the islets on the river,
西风角怨夕阳楼。
西风吹过夕阳楼角,发出深深的叹息。
The west wind sighs at the corner of the evening sun tower.
晚天紫翠凌空阔,
夜晚的天空中弥漫着紫色和翠绿色,
The evening sky is vast and filled with purple and green,
只有樊山取意秋。
唯独樊山表达了秋天的寓意。
Only Mount Fan expresses the meaning of autumn.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理解。诗中的黄叶、夕阳、晚天和樊山都是秋天的象征,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秋天的理解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黄叶疏林、西风角怨和晚天紫翠的描绘,展示了秋天的独特风貌和变幻多姿的色彩。而樊山作为整首诗的中心意象,象征着秋天的寓意和诗人对秋天的理解。樊山是诗中唯一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存在,它取意秋天,表达了秋天作为丰收的季节、离别的季节和人生的变迁。整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词句,传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的赋予意义,展示了自然界与人生的相互关联,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索。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南风盛事昔无闻,乃祖词场笔有神。一榜豪英收几士,同年伯仲看三人。今君科第欲惊世,他日文章当致身。意惬归来能访我,亦令宗派倚生春。
有位方忧失,无家岂念归。贤愚竟谁得?今昨两皆非。世事无长算,人情忽骇机。细思如意处,惟有钓鱼矶。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阻陪称寿席,想见醉芳樽。嘉庆宜图画,簪绅遍子孙。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从龙浴日仰光辉,万里鲸涛扈六飞。晋国曾闻四蛇宇,周家亲睹一戎衣。东巡王气随天仗,西狩麟经在紫微。江海孤臣孝忠志,大恩未报重嘘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