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名不死,三百几年间。
白首吟唐世,清风起越山。
遗编流自久,异代许谁删。
远裔传能事,斯文气欲还。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方殿省示惠远祖先生诗集》是宋代诗人强至所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先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祖先先生的名声在后人中的传承和影响力。作者称赞祖先先生的名字长久流传,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即使在白发苍苍的年岁中,祖先先生仍然吟咏着唐朝的诗词,唤起了那个时代的清风。这里的“清风起越山”可以理解为祖先先生的诗词才华犹如一阵清风,使人心旷神怡。
诗中提到祖先先生留下的诗集已经流传了很久,异代之人或许有删减,但仍保留了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远裔传承了祖先先生的才情和文化传统,希望能够继续发扬这种文化气息,使之重现于世。
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先先生的敬仰和对文化传统的珍视。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祖先先生文化遗产的认可和传承的意愿,展现了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整首诗意蕴含着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对祖先智慧的致敬,同时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珍视。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意象丰富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祖先先生的景仰和对文化传统的承继之情。它以深沉的诗意和思考,向读者传递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启示,并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呵护之心。
尘埃面目半生勤,去住浑如出岫云。腹馁谩挥求米帖,囊空徙诵送穷文。诗书满架何堪煮,徐黍盈畴政乐闻。欲办烟蓑并雨笠,原随田叟学耕耘。
先生早贵当天升,文章尔雅传六经。腹包万卷书纵横,玉堂草制群公惊。绣鞯绿发趋承明,意气已向沙堤行。出入四纪更宠荣,声华摩空郁峥嵘。坐啸十郡历九卿,视公进退为重轻。圣神天子开延英,丞辖政地思仪型。中开香火祠殊庭,石林高卧忧苍生。五载筦钥司陪京,貔貅百万环屯营。
闹中静悄悄,静中闹浩浩。侧耳听不闻,举步行不到。没譊讹,勿寻讨。鸦作鸦鸣,鹊作鹊噪。
白日流上天,牛虱无遁形。万目尽为用,而不骇日明。穴鼠夜值萤,嗾嗾相聚惊。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已矣不自识,乃此萤爝矜。鲕虾陷井坎,莫与江海争。笼禽不失飞,讵识云汉冥。咄哉浮薄儿,勉为高大营。
闲步南园烟雨晴,遥闻丝竹出墙声。欲抛丹笔三川去,先教清商一部成。花木手栽偏有兴,歌词自作别生情。多才遇景皆能咏,当日人传满凤城。
夜雨清无寐,秋虫响易哀。庭除纷叶下,树杪自风回。戎马连城发,乡书隔岁裁。路难归未得,颇觉壮心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