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携手上峦坡,多少尘襟尽刮磨。
一鸟横边秋霭淡,片云归处夕阳多。
潮来万里翻明练,山簇千峰列翠螺。
次地不堪归去早,欠看明月涨清波。
杜范(一一八二~一二四五),初字仪甫,改字成己(《漫塘集》卷一九《杜成己字序》,《宋史》本传作成之),学者称立斋先生,黄巖(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参军。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爲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授军器监丞。累迁监察御史。以劾郑清之,出爲江东提点刑狱。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知宁国府。四年,迁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改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淳祐二年(一二四二),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五年卒,年六十四,謚清献。有《清献集》十九卷。事见清同治吴县孙氏刻《杜清献公集》卷首黄裳《戊辰修史丞相杜范传》,《宋史》卷四○七有传。 杜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明刻《杜清献公集》(简称明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清献集》(简称名贤集)。明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己已登玉峰亭二首》是宋代诗人杜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与君携手上峦坡,
多少尘襟尽刮磨。
一鸟横边秋霭淡,
片云归处夕阳多。
潮来万里翻明练,
山簇千峰列翠螺。
次地不堪归去早,
欠看明月涨清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伴侣一起攀登玉峰亭的情景。他们手牵手,一同爬上山坡,历经艰辛,尘土洗尽,以达到山顶。在山顶上,他们在秋天的微霭中看到一只鸟横飞,夕阳下,云片回归。潮水涌来,翻动起万里长空,山峰如翡翠螺般排列。然而,他们不愿意早早离开这个美景,想再看一看清波中涨起的明月。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与伴侣的情感和对美好时刻的珍惜。诗中的山峰、云彩、鸟鸣、夕阳等自然元素,为整首诗注入了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诗人与伴侣携手攀登山峰,象征着他们共同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尘襟尽刮磨,显示了他们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精神。诗中的鸟飞、云归、潮涌和明月涨起,都是自然景观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渴望和追求。诗的结尾,诗人表示不愿离开这美景,希望再多欣赏一会儿。这种情感的表达,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折射出诗人对幸福时刻的珍视。
这首诗词以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整首诗意境高远,意境优美,给人以宁静、愉悦的感受,展现了宋代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旬斋满欲衔杯,平旦敲门门未开。除却朗之携一榼,的应不是别人来。
俭腹高谈我用忧,肯肩朴学胜封侯。五经熟烂家常饭,莫似而翁歠九流。
夷甫诸人骨作尘,至今黄屋尚东巡。度兵大岘非无策,收泣新亭要有人。薄酿不浇胸垒块,壮图空负胆轮囷。危楼插斗山衔月,徙倚长歌一怆神!
季咸莫测壶丘子,詹尹安知屈大夫。老子即今无可卜,问君活得几年无。
隐君栾叶为清门,诛茅卜筑岁已深。池影青苍山堕地,松枝夭矫龙出林。六月取冰自凿谷,百壶进酒不论金。阮生熟醉无臧否,今爱遗风杜曲阴。
黄梅时节春萧索。越罗香润吴纱薄。丝雨日昽明。柳梢红未晴。多愁多病后。不识曾中酒。愁病送春归。恰如中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