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云外住,小径入庵幽。
干老梅逾瘦,林疏竹自修。
拣茶相伴煮。
补线有停抽。
此事如何说,下山归去休。
赵汝鐩(一一七二~一二四六),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歷东阳主簿,崇陵桥道顿递官,诸暨主簿,荆湖南路刑狱司属官,知临川县,监镇江府榷货务,临安通判,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主簿,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知郴州,四年,爲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明万歷《郴州志》卷二),改转运使。移广南东路转运使。后以刑部郎中召,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温州(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六年卒,年七十五。有《野谷集》。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刑部赵郎中墓志铭》。 赵汝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群贤六十家集·野谷诗藁》六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三年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访昙师》是宋代诗人赵汝鐩的作品。这首诗以清静幽雅的景象描绘了一次拜访禅师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意:
道人隐居在云外,小径通向幽深的庵堂。老梅树愈发纤瘦,竹林自然修长。诗人拣取茶叶,陪伴着禅师一起煮茶。织线的手停下来,凝神静心。这样的场景如何言说呢?结束访问,下山归去,享受安宁的休憩。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展示了禅修生活的美好和诗人对其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道人隐居山间的庵堂、瘦弱的梅树和疏朗的竹林,展现了禅修环境的静谧和自然之美。诗人与禅师一同拣取茶叶煮茶,表达了与禅修者共同体验禅修生活的愿望和向往。诗中提到的"补线有停抽",暗示了诗人在与禅师对话时,心绪安定,集中注意力。最后两句"此事如何说,下山归去休"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拜访的总结和结束,意味着他将回归平凡世界,回归内心的宁静和安逸。
整首诗以简约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禅修生活的清新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传达了对宁静和内心净化的追求。这首诗以其清雅、含蓄的风格,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推崇,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追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转过斜桥峡,林疏见草堂。松涛翻面浪,花雨杂天香。归鸟云千树,幽人月半床。凭阑忆明远,露下生微凉。
金藏木性木藏金。体难寻。火生*。二物烹煎,庚甲定浮沉。返本还元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九阳消息自来临。耳鸣琴。运清音。唤出灵灵,越古与超今。遍界遍空无不是,显了了,这真心。
风阵阵。吹落杨花无定。酒病厌厌三月尽。花檀红自隐。新绿轩窗清润。月影又移墙影。手捻青梅无处问。一春长闷损。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