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贯群伦,乃是吾祖事。
耳孙不绳武,愧子两大字。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方稚川恕斋五绝》是一首宋代的诗词,由曾丰所作。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心中始终坚持遵守伦理道德,这是我祖辈们所一直坚持的事情。然而,我这个后代却没有继承他们的武勇之德,对此我深感愧疚,只剩下了两个空洞的字眼。
诗意:
这首诗以自省的态度表达了诗人曾丰对自己缺乏武勇品质感到愧疚的心情。他意识到自己与祖辈们在道德伦理和武勇方面存在差距,对此感到深深的自责。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家族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和对自身不足之处的批判。
赏析:
《方稚川恕斋五绝》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反思。诗中的"一心贯群伦"表达了诗人信奉伦理道德的坚定态度,暗示着他对家族传统的敬仰和承袭。而"耳孙不绳武"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缺乏武勇的自责和愧疚之情,他意识到自己没有继承祖辈们在武勇方面的优秀品质。"愧子两大字"则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的忏悔,表示他只能用两个字眼来承认自己的不足。
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价值观和家族荣誉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身不足之处的深刻认识。这种自省和反思的态度在宋代的文化背景下是十分重要的,诗人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对家族传统的珍视和对自身不足的自责,体现了宋代士人的道德追求和责任感。这使得《方稚川恕斋五绝》成为一首道出内心挣扎与反思的优秀诗作。
一自经放逐,裴回无所从。便为寒山云,不得随飞龙。名岂不欲保,归岂不欲早。苟无三月资,难适千里道。离心与羁思,终日常草草。人生年几齐,忧苦即先老。谁能假羽翼,使我畅怀抱。
相唐德丛复兴隆,仁义条陈百奏中。正欲谏君今别驾,延龄更不念孤忠。
昔与君同巷,参差对柴荆。艰难奉老母,弦歌教诸生。藜藿饱臧获,布褐均弟兄。贫贱理则穷,礼义日益明。我亲本知道,家有月旦评。逡巡户牖间,时闻叹息声。善恶不可诬,孝弟神所听。我见此家人,处约能和平。它年彼君子,岂复地上行。尔来三十年,遗语空自惊。松阡映天末,苦泪
一蝗东方来,孕子九十九。未出婪酣肚,已办馋{左饣右崇}口。漫天自成幕,扫地不用帚。一朝霜风寒,何处弄百丑。
虫有卖油公,什伍处阴湿。长脚如蠨蛸,爱莫能助细走不及。儿童反接之,邀其吐微汗。所挟虽不多,坐此遭攟拾。
家里已无回日信,路边空有望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