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形积轻清,水德本虚静。
云收风波止,始见天水性。
澄光与粹容,上下相涵映。
乃於其两间,皎皎挂寒镜。
余晖所照耀,万物皆鲜莹。
矧夫人之灵,岂不醒视听。
而我於此时,翛然发孤咏。
纷昏忻洗涤,俯仰恣涵泳。
人心旷而闲,月色高愈◇。
惟恐清夜阑,时时瞻斗柄。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飞盖桥翫月》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形积轻清,
水德本虚静。
云收风波止,
始见天水性。
澄光与粹容,
上下相涵映。
乃於其两间,
皎皎挂寒镜。
余晖所照耀,
万物皆鲜莹。
矧夫人之灵,
岂不醒视听。
而我於此时,
翛然发孤咏。
纷昏忻洗涤,
俯仰恣涵泳。
人心旷而闲,
月色高愈◇。
惟恐清夜阑,
时时瞻斗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夜晚的景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天空的清澈和水的宁静,以及云彩散去、风波平息后,才能真正看到天空和水的本质。接着,诗人以澄澈的光芒和纯净的容颜来形容天空和水的相互映照,上下相连,如同挂着一面寒冷的镜子。
诗人提到余晖照耀下的景物都变得明亮透彻,万物都闪烁着光芒。然后,诗人转向自己,表示自己在这个时刻感到孤独而发出歌唱。他洗涤了纷乱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在天空和水中徜徉。
诗人认为人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宽广而宁静,而月色也因此显得更加高远。然而,诗人又担心美好的夜晚会过去,不时地仰望着北斗星的位置,生怕夜晚的尽头来临。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夜晚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而珍贵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闻说朝家念履簪,朵颐安肯学羊斟。批涂曾举词臣职,芹曝终怀野老心。晓镜鬓须难染摘,夜檠手口尚披吟。世间蚓窍更鸣和,未识王孙半岭音。
今日都无病,沉吟算此生。誓将全晚节,懒复问修程。畏事防忧患,收心入老成。近时学康节,更敢竞时名。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鴈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肴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有頍者弁,实维在
祀盛体荐,礼协粢盛。方周假庙,用鲁纯牲。捧彻祗敬,击拊和鸣。受釐归胙,既戒而平。
珉玉玢幽,裹蹄精良。既刻厥文,亦铸之章。象德维河,至静而方。辅我光尧,万夺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