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久不施,飞云作朝阴。
芃芃中原麦,赖此三日霖。
朝阳忽清霁,披露南山岑。
虽无济物迹,膏泽在民心。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飞云》是一首宋代张耒所作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时雨久不施,
长时间的雨水不曾降落,
飞云作朝阴。
飘动的云朵在早晨形成了阴云。
芃芃中原麦,
郁郁葱茏的中原麦田,
赖此三日霖。
多亏了连续三天的降雨。
朝阳忽清霁,
旭日突然露出清澈的光辉,
披露南山岑。
照耀着南山的峰峦。
虽无济物迹,
虽然没有直接带来实质的成果,
膏泽在民心。
但它的滋润之恩深入人心。
诗意和赏析:
《飞云》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的变化过程,抒发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诗词开篇时,作者提到长时间没有下雨,形容雨水稀缺的情况。接着,他描绘了早晨的云朵,形成了阴云,预示着雨水即将降临。
然后,诗词转入描绘麦田的景象,用形容词“芃芃”来形容中原的麦田茂盛的样子。这里通过描绘丰收的景象,暗示着降雨对农田的重要性。作者提到这连续三天的降雨,使得麦田得到了充分的滋润,带来了收成的希望。
随后,诗词描述了朝阳突然间照耀下来,清澈的阳光透过云层,照耀着南山的峰峦。这一景象象征着阴霾过后的清朗和希望的到来。
最后两句表达了降雨虽然没有直接带来实质的成果,但它的滋润之恩深入人心,给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这种滋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整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自然的恩赐以及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它展示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芙蓉城上草萋萋,吊古徘徊日欲西。帝子不来花蕊去,荒唐无主乱鸦啼。
方士求仙入沧海,十二城楼定何在?金铜移盘露满天,琪树离离人不采。轩辕高拱圣明居,群仙真人左右趋。青牛谷口迎紫气,白鹤洞中传素书。珊珊鸣佩星辰远,寂寂珠庭云雾虚。修髯如漆古仙子,玉林芙蓉染秋水。九关高塞不可留,归去江湖种兰芷。山头宫殿风玲珑,玄猱飞来千尺松。
堆槃野柿间山梨,酒美鸡肥稻滑匙。妇子团乐常见面,一醉宁识别离悲。
生计新来喜有涯,蒔菘栽韭树桑麻。惯眠纸帐三竿日,饱听萍池两部蛙。往事真成看堕甑,凡身安敢望乘槎。一般受用还官样,门外黄蜂为报衙。
一毫不敢昧苍天,生世明年七十年。自恨肉身无报答,日常饱饭夜安眠。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