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掖千门迥,金缸四照然。
市圜通夜阙,歌肆与云连。
叠鼓迷清漏,游车际晓天。
泛膏仍洁祀,蚕麦伫登年。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着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謚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爲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爲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着作者,爲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爲底本)爲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着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爲第三卷。
《奉和圣制上元》是宋代文学家晏殊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上元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对节日的喜悦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风吹动千门,金缸四处照亮。
市集团团通达,歌肆与云相连。
叠鼓声迷乱了清晨的钟漏,游车在黎明时分穿行于天空。
泛滥的香膏仍然洁白地燃烧,蚕丝和麦穗静静地等待着新的一年。
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上元节热闹喜庆的场景。在诗中,晏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喧闹的节日之中。
首先,诗中的"风吹动千门,金缸四处照亮"描绘了节日期间热闹的氛围。风吹动千门象征着人们纷纷出门参与庆祝活动,而金缸则代表着灯光的辉煌,照亮了整个城市。
接着,诗中提到的"市集团团通达,歌肆与云相连",描述了市集的繁华和喧嚣。市集中人声鼎沸,歌肆中传来欢快的歌声,与云彩相连,形成一片热闹的景象。
诗的下半部分描写了清晨的景色和一年的开始。"叠鼓声迷乱了清晨的钟漏"表现了人们在黎明时分敲击鼓声庆祝的热烈气氛,打破了平静的早晨。"游车在黎明时分穿行于天空"则描绘了游车在清晨时分飞驰的场景,给人一种神秘而喜庆的感觉。
最后两句"泛滥的香膏仍然洁白地燃烧,蚕丝和麦穗静静地等待着新的一年"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香膏象征着祭祀,燃烧的香火代表着岁月的流逝,而蚕丝和麦穗则象征着农耕生活的开始和希望新的一年的丰收。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上元节热闹喜庆的景象,表达了对节日的喜悦和对时间的感慨。晏殊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气氛和岁月的流转。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
黎民困逆节,残孽驻艰虞。孰云网恢恢,自及枭獍徒。
过尽僧家到店家,山形四合路三叉。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院院夸。果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夕阳不尽青鞋兴,小立风前鬓脚斜。
江南梅花凌雪霜,桃李开尽春无光。谁知洛阳三月暮,千金一朵卖姚黄。
晨策趣无涯,名山深转秀。三休变覆景,万转迷宇宙。攀崖到天窗,入洞穷玉溜。侧径蹲怪石,飞萝掷惊狖。花间炼药人,鸡犬和乳窦。散发便迎客,采芝仍满袖。郭璞赋游仙,始愿今可就。真气重嶂里,知君嘉遁幽。山阶压丹穴,药井通洑流。道者带经出,洞中携我游。欲骖白霓去,且为
密密初秋雨,蒙蒙欲暮天。牛羊争欲下,车马敢求前。蟋蟀挑孤咏,梧桐搅独眠。及身无一事,梦到汗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