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洽平,声动文成。
周王弃善,俗移风变。
哀乐异心,治乱殊音。
心发言從,影响攸同。
政行音类,埙篪靡异。
实教化之所由,故能经乎天而纬乎地。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诗词:《奉和御製看毛诗诗三章二章十二句一章八句》
【中文译文】
周道洽平,声动文成。
周王弃善,俗移风变。
哀乐异心,治乱殊音。
心发言从,影响攸同。
政行音类,埙篪靡异。
实教化之所由,故能经乎天而纬乎地。
【诗意】
这首诗词由宋代夏竦创作,题为《奉和御製看毛诗诗三章二章十二句一章八句》。诗中描绘了周王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政治风貌。诗人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周道的衰落、社会风气的变迁以及治乱的不同声音。他强调了人心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言行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政治的执行和音乐的表达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局面。最后,诗人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纬织天地的伟大力量。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夏竦对周王时代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周道的衰落和社会风气的变迁的描绘,诗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价值观的扭曲。他通过描述哀乐异心和治乱殊音等现象,表达了对社会失衡的忧虑。诗中强调了个人的言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呼吁人们以正直的心态发表言论,希望通过个体的力量实现社会的改变。
诗中出现的政行音类和埙篪靡异,表达了政治执行和音乐表达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呼应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政治和文化的相互支持和促进。最后,诗人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纬织天地的伟大力量。这种比喻传递出了诗人对教育和文化的崇高理念,认为教化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石。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周王时代社会状况的种种问题,并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它以政治、音乐和教化为线索,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力量和社会的和谐,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秩序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关注。
一雨日夜零,阶前草更青。西风忽萧飒,残月照空庭。
群玉西昆富典章,二星东壁粲辉光。秋花迎杖千丛丽,法曲传觞九奏长。虎将纵观修旧事,豸冠陪侍仰明王。政修即是攘夷策,玁狁残袄岂足囊。
茫茫复茫茫,中有山苍苍。大哉夫差国,坐断天一方。夫差醉莲宫,大浪摇不醒。越师何从来,夺我玉万顷。年年亭上秋,一笛千古愁。谁能知许事,飞下双白鸥。
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良会处,知何许?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情未了,月明潮上迷津渚。
密树连江暗,残阳隔浦明。不知秦塞远,殊觉楚天平。故国人何在?荒城鸟乱鸣。徘徊吟未已,搔首忽伤神。
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床。令人见即心无事,每一相逢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