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余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
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筋还垂。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风流子(大石秋怨·秋景)》是宋代诗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
楚客惨将归。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
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
风幕卷金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
绮罗香减,牵起余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
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
断肠声里,玉筋还垂。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风流子的秋天怨悔之情。枫林中的落叶凋零,关河之间的景色苍凉,楚地的客人即将凄凉地归去。眺望河川上弥漫的暮霭,听到雁鸣中的哀怨之音,半圆形的凉月,人的影子参差交错。酒醒后,泪花消散了蜡烛般的光亮,风幕卷起了金色的尘土。砧杵的敲击声高亢悠扬,唤回了残存的梦境,绮罗的香气减弱,唤起了内心的悲伤。在亭台和小山之间,难以拼凑的地方,偏偏是掩面而哭、牵衣而去。何况怨恨和忧思长久地结合,重逢的希望无法预料。想要将怨恨寄托于书信之中,银钩却空空溢满了空白,断肠的声音中,玉筋依然垂落。多少暗自忧愁的密意,只有天知道。
赏析:
《风流子(大石秋怨·秋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秋天的凄凉景色和风流子的内心感受。通过描绘枫林凋零、关河苍凉等景物,诗人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与主题相呼应。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比如雁声哀怨、半圆凉月、人影参差等,增强了诗意的表达力。诗人以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的对比,揭示了风流子内心的孤寂和无奈,表达了对生活的怀疑和对命运的抱怨。诗词结构严谨,用词精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周邦彦独特的才华和情感。整首诗词以清寂的秋景为背景,以风流子的怨悔之情为主线,表现了对人生的痛苦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莲荡中央劣露沙,上头便著野人家。篱边随处插垂柳,檐下小船萦钓车。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
故国伊川远,深居碧嶂前。伴吟唯有鹤,高趣别无仙。岳信闲慵答,丹经秘不传。杖蔾时访我,终日话南禅。
绿发青衫旧竹君,墨卿挥拂更清新。断枝活叶风萧瑟,想见凌云百尺身。
词源浩渺浙江潮,倒泻银河落九霄。贝阙珠宫春不老,蓬莱瀛海路非遥。多君访古曾携手,愧我劳生漫折腰。拟欲诛茅成小隐,山云不薄幸相招。
宿雾浓云拨不开,更倾骤雨下天来。天公也喜人欢聚,故遣斜阳送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