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奉使还至近畿先寄史院诸同舍二首》

书林轻别紫云边,轺传重行北斗间。
正类子卿悲异国,不同太史访名山。
鞍韂腾踏双腨重,风日煎熬两鬓班。
待得使回翻旧稿,只应新例又刊删。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奉使还至近畿先寄史院诸同舍二首》是宋代苏颂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书林轻别紫云边,
轺传重行北斗间。
正类子卿悲异国,
不同太史访名山。
鞍韂腾踏双腨重,
风日煎熬两鬓班。
待得使回翻旧稿,
只应新例又刊删。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颂奉命出使远方,如今返回京城的情景。他轻轻地驶离紫云之边,乘坐的轿子穿过北斗之间。他注意到自己和同行的官员之间的差异:他自己是正直的文臣,而同行的是悲伤的异乡人;他寻访名山,而太史则追求不同的目标。他的马鞍和鞍韂压在他的双肩上,风和日光煎熬着他的两鬓。他期待着使命的完成,回到原来的工作上,但他知道只会有新的任务不断加入,旧的文件也会被不断修订。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苏颂奉使归途中的景象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诗中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不同的情景,同时运用了富有意象的修辞手法,使诗意更加深远。

诗人以"书林"和"紫云边"来形容使命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一种离情别绪的情感。"轺传重行北斗间"则通过描述乘坐轿子行驶的过程,展现了归途的辛劳和漫长。诗人通过对自己和同行官员的对比,描绘了不同人生境遇和价值追求之间的差异。

诗中运用了"鞍韂腾踏双腨重,风日煎熬两鬓班"的形象描写,表达了作者在辛劳奔波中的疲惫和岁月的流逝。最后两句"待得使回翻旧稿,只应新例又刊删"则表达了对工作的期待和对变革的认识,展现了时代变迁下的不安和迷惘。

整首诗词通过对具体情景和具象描写的运用,将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融入其中,展现了苏颂独特的诗意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 《六州歌颂》

    龙蟠虎踞,今古帝王州。水如淮,山似洛,凤来游。五云浮。宇宙无终极,千载恨,六朝事,同一梦休。更莫问间愁。风景悠悠。得似青溪曲,著我扁舟。对残烟衰草,满目是清秋。白鹭汀洲。夕阳收。黄旗紫盖,中兴运,钟王气,护金瓯。驻游跸,开行殿,夹朱楼。送华辀。万里长江险,

  • 《四月六日绝粮用银盏易谷作诗别之》

    从此与君别,临行更一倾。纵令愁作海,谁送酒如渑。已悟兴亡理,空留物我情。不知陶靖节,何物了平生。

  • 《秋雨叹十解》

    不是檐声不放眠,只将愁思压衰年。道他滴沥浑无赖,不到侯门舞袖边。

  • 《闭居五咏其一杜门》

    可怜杜门久,不觉杜门非。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

  • 《水帘泉》

    群峰峨峨冲北极,一水如帘泻层碧。岳神自古不许卷,留在眼前蒙怪石。彩霞倒影朝为缘,缺月遥挂当幽夕。蜚惟只助小山景,却入民田作膏泽。

  • 《梅》

    花落亭亭素脸开,忍寒刚欲背春来。已迷江令琼花树,更傍周王璧水台。楚馆娇云愁梦断,洛廛香雪待风回。一枝寄远真何益,费尽南朝陆凯才。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