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都夺暮入山,杖藜萧散易开颜。
松风五里未行尽,隐隐疎钟紫翠间。
楼钥(一一三七~一二一三),字大防,旧字启伯,自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温州教授。干道五年(一○六九),以书状官随舅汪大猷使全。累官知温州。光宗朝,召爲考功郎,改国子司业,累迁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给事中。宁宗受禅,迁吏部尚书,因忤韩侂胄,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知婺州,移宁国府,仍夺职致仕。侘胄诛,起爲翰林学士,累迁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嘉定六年卒,年七十七。赠少师,謚宣献。有《攻媿集》一百二十卷、《范文正公年谱》等。事见《絜斋集》卷一一《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楼钥诗,以南宋四明楼氏家刻本《攻媿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爲底本。底本残缺部分,据武英殿聚珍版《四库全书》本补足(其中五至七卷,武英殿本分爲四卷,仍改按底本目录爲序)。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佛日山》是宋代楼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晨时分离开繁忙的城市,傍晚时分回到宁静的山林,手执拐杖,心情悠闲愉快。沿着松林的路径行走,五里的路程尚未走完,远远传来散发着紫色和翠绿色气息的钟声。
诗意和赏析:
《佛日山》描绘了一个宜人的场景,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诗中的"佛日山"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名,也有可能是指一座寺庙所在的山。诗人清早离开城市的喧嚣,来到山林之中,心情愉悦,容颜开朗。他手持拐杖,漫步在松林之间,享受着早晨的清新空气。虽然已经行走了五里的路程,但他并没有走完,仍然有更多美景等待着他去探索。在山林间,隐约传来散发着紫色和翠绿色气息的钟声,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了作者追求内心平静和寻找精神寄托的情感。作者通过山林之行,远离喧嚣的尘世,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宁。诗中的松林、钟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清晨山林的宜人景色和宁静的心境。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山林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给人以宁静、恬淡的感觉。
《佛日山》展现了宋代文人士人追求清心寡欲、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宁静和祥和心境的表达,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情感。
离骚休唱逐臣愁,此曲思君可寄不。百岁都来如过客,一生大半似幽囚。那堪泣玉空怀宝,刚道雕虫胜饭牛。山馆无聊春睡美,日高丈五正蒙头。
当来日大难行。前有阪,后有坑。大梁侧,小梁倾。两轴相绞,两轮相撑。大牛竖,小牛横。乌啄牛背,足趺力伫。当来日大难行。太行虽险,险可使平。轮轴自挠,牵制不停。泥潦渐久,荆棘旋生。行必不得,不如不行。
多难兴邦海舰移,忽逢祀夏配天诗。小臣不死留双眼,东向行都望六师。
凭谁诗寄我,溪水接流瓢。岛瘦神空泣,韩豪骨未销。闲眠重落叶,久坐到归樵。予说逃名者,何当共寂寥。
客路逢寒食,花山不见花。归心随北鴈,先向洛阳家。
山之营营,众流所经。彼盘之人,亦溥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