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北起高峨峨,东流易水无停波。
北风萧萧筑声切,昔人于此送荆轲。
图中匕首非良计,堪叹燕丹无远器。
髑髅空死樊将军,日莫秦兵满燕市。
往事空余易水寒,白翎飞下地椒干。
经过此地对流水,知尔踟蹰马上看。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赋易水送人使燕》是明代王恭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燕山北起高峨峨,
东流易水无停波。
北风萧萧筑声切,
昔人于此送荆轲。
图中匕首非良计,
堪叹燕丹无远器。
髑髅空死樊将军,
日莫秦兵满燕市。
往事空余易水寒,
白翎飞下地椒干。
经过此地对流水,
知尔踟蹰马上看。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易水北岸的景象,通过描述北风吹拂的声音、历史人物送荆轲的场景以及易水的寒冷,表达了对昔日英雄壮举的赞叹和对充满战争和征服的历史的反思。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所处时代局势的忧虑,以及对历史悲剧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易水的景色和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首两句描绘了燕山高耸、易水东流的景象,给人以壮观的感受。接着,北风的声音和昔日送荆轲的情景被描绘出来,使人回想起英雄壮举和历史战争。诗中提到的匕首不是良策,表达了对暴力和战争的反思,而燕丹(指燕国)没有远见则令人叹息。髑髅和樊将军的形象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牺牲,秦兵占领燕市更加突出了历史的悲剧。易水的寒冷和白翎(指荆轲的白色羽毛)的飘落,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凄凉和英雄的境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经过这片土地时的思考,鼓励读者思考历史和人生的意义。
整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色和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和历史的反思,以及对英雄壮举的赞叹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通过对易水的描写,诗词给人以壮美和凄凉的感觉,使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哲理。
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空闻韦叟一经在,不见恬侯万石时。贫病只知为善乐,逍遥却恨弃官迟。七年一别真如梦,犹记萧然瘦鹤姿。
逃空每喜足音闻,之子相逢真可人。知友无非大父行,求君须向古人伦。蛮烟倾盖情如故,蜀茧题诗墨尚新。文采风流百不俗,更馀笔力挽千钧。
柳迳桃溪碧草芳,故园遥寄水云乡。老来转使宦情薄,春思颇增诗兴长。教子文书容自勉,逢人尊酒为谁忙。海棠却似怜衰朽,依倚东风试晚妆。
石径幽云冷,步障深深,艳锦青红亚。小桥和梦过,仙佩杳、烟水茫茫城下。何处不秋阴,问谁借、东风艳冶。最娇娆,愁侵醉颊,泪绡红洒。摇落翠莽平沙,竞挽斜阳,驻短亭车马。晓妆羞未堕。沈恨起、金谷魂飞深夜。惊雁落清歌,酹花倩、觥船快泻。去未舍。待月向井梧梢上挂。
重午日过六,灵岳再生申。丰神英毅,端是天上谪仙人。夙蕴机权才略,早岁来归明圣,惊耸汉庭臣。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绣衣节,移方面,政如神。九重隆眷倚注,伟业富经纶。闻道山东出相,行拜紫泥飞诏,归去秉洪钧。寿嘏自天锡,安用拟庄椿。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