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石为瓠,自视比金璧。
鐟之不能窃,宝此果何益。
人士为己学,落落肯如石。
当知井用汲,又恶匏不食。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感事十诗上李侍郎》是宋代陈造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石为瓠,自视比金璧。
石与瓠同音,瓠指葫芦,因此可将石比作葫芦。诗人自比葫芦石,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比金璧还要珍贵。
鐟之不能窃,宝此果何益。
鐟(tán)指铜镜,此处暗喻才情出众的人,诗人表示这样的人无法窃取(超越)自己,那么这种才情又有何益呢?
人士为己学,落落肯如石。
诗人认为才情出众的人,为了自己的学问也会努力学习,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像石头一样坚韧不拔呢?
当知井用汲,又恶匏不食。
诗人以古人打井用汲水为例,说明井水和匏瓜(一种葫芦状的果实)的用途不同。井水可以供人饮用,而匏瓜却无法充饥。因此,诗人认为只有实用价值才是重要的,而不是表面的珍贵。
这首诗词通过对石与葫芦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虚荣和表面价值的质疑。他认为,珍贵的外表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益处,只有真正的实用价值才是重要的。诗人表达了对于人们追求虚荣和名利的深思和反思,提醒人们应该注重内在的实质和真正的价值。这首诗词借物抒情,寓意深远,旨在引起读者对于价值观念的思考。
电光莫追,石火犹迟。构弗及处,心不可识,智不可知。
古寺孤云际,寒斋落叶中。消愁惟是酒,无奈酒尊空。
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城古都招水,山高易得风。鼓声残雨后,塔影暮林中。一样连营火,山同河不同。
楼上鼓,转□□。□□□□□□□。思妇想无肠可断,□□□□□□□。
海近云气昏,禹迹开茫茫。晴要列障逻,什伍屯平冈。顷遭七年旱,骤见九秋黄。腰镰喜复悲,泥水新圃场。县侯初下教,官赋无丰荒。错挥制锦刀,戏作编氓创。身上催租瘢,短褐愁盖藏。谭为五县最,荐飞十剡章。逡巡掌邦计,跬步封侯王。江淮十万师,待饲正颉吭。禾麦今已登,妇子
有牲在绦,从以骍牲。或肆或将,有洁其俎。神嗜饮食,铋铋芬芬。莫腆于诚,神其顾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