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心虚万物宗,家世常以仕易农。
买山本爱坡上竹,手种已偃岩前松。
瀑泉三伏凛冰雪,谷声火里酣笙镛。
了知自是一丘壑,不与金精为附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復置前列,爲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爲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臺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爲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爲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復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祕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着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復失地,着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爲底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爲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爲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爲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赣士曾兴宗字光祖以其居篔谷图来求诗》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高人心虚万物宗,
家世常以仕易农。
买山本爱坡上竹,
手种已偃岩前松。
瀑泉三伏凛冰雪,
谷声火里酣笙镛。
了知自是一丘壑,
不与金精为附庸。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高人的心理感受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的思考。诗中的“高人”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才华的人。作者认为高人虽然内心虚怀若谷,但他们却能与万物相通,包容一切。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所述的家世常以仕途易农,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境遇,他们常常被迫放弃农业生活而从事政治官职。
诗中还描绘了一幅山水图景。作者说买山的初衷是因为喜爱山上的竹子,在山坡上种植了竹子,并在岩前种植了松树。这些自然景物与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相呼应,显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接着,诗中描绘了夏季的瀑布和泉水,形容其流淌之处冰雪凛冽。同时,山谷中传来火中燃烧的声音和笙镛之音,形成了一幅夏季的山谷景象。这一描写既展示了自然的变化,又给人以寒暑交替的感受,突出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认知和态度。他自知自身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与金精(指权贵、富人)不附和,不为所动。这表明了作者的独立精神和对物质财富的淡薄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以及他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和对物质财富的淡薄态度。
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间袢暑。我醉欲眠伊伴我,一枕凉生如许。象齿为材,花藤作面,终是无真趣。梅风吹溽,此君直恁清苦。须信下榻殷勤,_然成梦,梦与秋相遇。翠袖佳人来共看,漠漠风烟千亩。蕉叶窗纱,荷花池馆,别有留人处。此时归去,为君听尽秋雨。
落日长风吹碛昏,荒村寒月动篱门。江潮枕上悲心壮,山鬼灯前夜语繁。乱后客身犹万里,斗间云气望中原。欲添春水随行李,更听渔歌起钓。
有志师千载,无方起九原。山园菜常瘦,村店酒多浑。衰疾形诗句,穷愁入梦魂。傍观任嘲笑,吾道始应尊。
四望坡陀百里平,群峰相顾最多情。船从碧玉堆中度,人向黄雩陈里行。访道几朝成夜饮,思君何日再晨征。暂时分袂休言别,遇有人来数寄声。
护塞宁须右北平,拂云祠是受降城。谁知此志成虚语,白首灯前听雁声!
世机无路恼天真,心地逍遥万象新。久戍金河归塞客,却浮鲸海到家人。静封药灶移文火,间看花阴上舞茵。应笑公侯方内热,六街奔走利名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