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发犹思沐,修途颇梦归。
不惭为吏拙,但恨读书非。
陇上健儿戍,渔阳突骑围。
谁能图战阵,枉是著朝衣。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感事》是一首宋代晁说之的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份和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短发犹思沐,修途颇梦归。
不惭为吏拙,但恨读书非。
陇上健儿戍,渔阳突骑围。
谁能图战阵,枉是著朝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困惑。首先,作者提到自己的短发,暗示他已经年老,但仍然怀念年轻时的美好时光。修途指的是官员的职业道路,作者在官场中历经沧桑,却仍然梦想着回归平凡的生活。
接下来,作者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自嘲和对读书的遗憾。他承认自己在官场上并不出色,但却对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专心读书感到遗憾。这反映了作者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望,但却被现实所限制。
最后两句描述了战争的景象。陇上健儿戍指的是在边境守卫的士兵,渔阳突骑围则指的是战乱中的围困。作者希望能够参与战斗,但他却只能穿着朝廷的官服,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无法在战场上施展才能的遗憾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身身份和境遇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对现实的无奈。它揭示了人生的困境和对理想的追求,给人以深思。
舴艋东归喜遂初,频拈枯笔赋幽居。细烧柏子供清坐,明点松肪读道书。苍爪嫩芽开露茗,红根小把瀹烟蔬。年来自许机心尽,颇怪飞鸥自作疏。
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因知早贵兼才子,不得多时在世间。
绿蜡一株才吐焰,红绡半卷渐抽花。窗前映月人无寐,疑是银灯透碧纱。
吾友张文潜,君行乃其里。当年钓游处,壮者或可指。闻风起遐想,意作千古士。不知尘土中,奴椎婢不齿。胸中无一尘,笔下有百纸。勿问见自知,未语君已憙。与游今已後,行矣勿停轨。
不惜佳人国为倾,髑髅头盖野狐精。丈夫更有何郎粉,老眼须君业镜明。
客行犯萧条,物态如寒冰。借问松窗人,久客将何营。答言慕幽禅,怀抱彻欲清。当年困流俗,鑽纸如痴蝇。一朝脱尘纲,决若飞鸟惊。斋盂趁后辈,卧氎陪老生。从兹辈行间,往往推先鸣。此道本无学,精粗不可评。忽然辨疆哉,独得分专城。物外怀抱好,醒来毛发轻。馀事不着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