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三径久成荒,贤路胡为此坐妨。
病骨瘦便花蕊暖,烦心渴喜凤团香。
号弓但洒孤臣血,忧国空余两鬓霜。
何日君恩悯衰朽,许从初服返耕桑。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感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故园三径久成荒,
贤路胡为此坐妨。
病骨瘦便花蕊暖,
烦心渴喜凤团香。
号弓但洒孤臣血,
忧国空余两鬓霜。
何日君恩悯衰朽,
许从初服返耕桑。
中文译文:
故园的三条小径已经长时间荒废,
贤路为何坐在这里妨碍我?
虽然我身体瘦弱,但花蕊依然温暖,
尽管心烦意乱,但凤团香气令我喜悦。
我只能用弓箭洒下孤臣的鲜血,
忧国之事使我两鬓布满霜雪。
何时才能得到君主的怜悯,
让我重新穿上农夫的服装,回归田间劳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欧阳修对故园荒废、国家衰败的感慨和忧虑之情。诗中的故园三径荒废,象征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贤路坐在这里妨碍作者,暗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权力的滥用。作者身体瘦弱,但内心依然温暖,花蕊的暖意象征着希望和生机。烦心之余,凤团香气给予了作者喜悦和慰藉。然而,作者只能用弓箭洒下孤臣的鲜血,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臣的怀念。忧国之事使作者两鬓布满霜雪,表明他为国家的衰败而忧心忡忡。最后,作者期待君主能怜悯他的衰朽,让他重新回归农夫的身份,回归平凡的生活。
这首诗词通过对故园、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运用了寓意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使诗词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露白草犹青,淮舟倚岸停。风帆几处客,天地两河星。树静禽眠草,沙寒鹿过汀。明朝谁结伴,直去泛沧溟。
积两初收晓寒重,野人忽作清都梦。宫墙柳色绿如染,仰视修门岌飞动。元章久已葬岷山,安得翩翩并驰鞚?春光如昔交旧少,肺肝欲写谁堪共?颇闻天阍有疑事,通明殿下方佥议。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
巨石亭亭缺齧多,县知千古也消磨。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明仲竄蛮烟,钦夫弃盛年。空令后死者,有泪滴遗编。
倾城得意已无俦。洞房连阁未消愁。宫中本造鸳鸯殿。为谁新起凤凰楼。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念情无歇。舞衫回袖胜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碧玉宫妓自翩妍。绛树新声最可怜。张星旧在天河上。从来张姓本连天。二八年时不忧度。旁边得宠谁相妬。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随阳来朔漠,刷羽泛潇湘。只恐音书断,宁辞道路长。塞云迷远阵,江月引疏行。到处多矰缴,休言足稻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