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高松》

高松高干云,众林安可到。
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
君求百常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作者介绍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作品评述

《高松》是宋代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高松高干云,众林安可到。
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
君求百常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译文:
苍松高耸云中,众多树林无法相比。
潺潺寒溪鸣响,娇嫩的枝叶依靠着翠绿的旗帜。
侧耳倾听,心灵清醒;仰望天空,目光模糊。
风雨交加,天地动荡,却没有一片叶子倾斜。

怎能与涧中的浮萍相比,随波逐流无依无靠。
怎能与墙根的槐树相同,秋天卷卷黄叶可被扫落。
凤凰引领着众鸟,这棵树荫下可供乘凉。
君欲寻找百年常青之柱,星辰和阳光可以创造。

世间是否有像般若匠那样的技艺,方能打造出野人钟。

诗意和赏析:
《高松》这首诗以描绘高大的松树为主题,通过对松树的形象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敬佩之情。松树高耸入云,与其他树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松树的威严和独立。诗中描述的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等形象描写,更加突出了松树的娇嫩和高洁。

诗中用对比手法,将松树与涧中的浮萍、墙根的槐树作比较。松树矗立不倒,与浮萍随波逐流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松树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槐树相比,松树的高大和气势更加突出,槐树的秋叶被扫落,而松树依然挺立。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凤凰引众禽的形象,表达了松树的庇荫可供众多生物栖息的意思。松树被视为稳定的象征,可以为君主提供支持和指引。最后两句以般若匠和野人钟作比喻,暗示了打造百年常青之柱所需要的技艺和努力。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松树高洁、坚韧品质的赞美,并通过对比和隐喻,呈现出松树作为君主象征的形象,具有崇高的诗意和哲理思考。

  • 《秋霁》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 《自题读书堂》

    窗外卷帘侵碧落,槛前敲竹响青冥。黄昏不欲留人宿,云起风生龙虎醒。

  • 《偈颂十二首》

    平沈大地,高出虚空。机先坐断,游戏神通。须弥灯王立下风。

  • 《晓晴》

    晴光弄晓色,云物共昭回。岂唯山川豁,觉我怀抱开。便欲御冷风,飘摇跨蓬莱。不视人世间,往往隔嚣埃。

  • 《喜晴》

    始喜晴天照眼明,忽惊风雨报秋声。天公也念悲秋客,还扫群阴作晚晴。

  • 《菩萨蛮(别意)》

    江梅未放枝头结。江楼已见山头雪。待得此花开。知君来不来。风帆双画鹢。小雨随行色。空得郁金裙。酒痕和泪痕。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