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阳风月小弥明,犹子于今有典刑。
已得旌阳传道妙,犹从彭泽乞诗灵。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阁皂山道士晏时中过我南浦久之告归三首》是宋代诗人曾丰的作品。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与阁皂山道士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对道士修行之妙的赞叹,并表达了作者对彭泽诗灵的渴望。
诗词中文译文:
《阁皂山道士晏时中过我南浦久之告归三首》
漫漫南浦孟阳风月,清晨微明的阳光洒在山间,
令人至今仍对古代的刑法感到惋惜。
我已经领悟到旌阳传道的奥妙,
却仍然从彭泽乞求灵感来写诗。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阁皂山道士在南浦的归途中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首先,孟阳风月的描绘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清晨微明的阳光洒在山间,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然而,作者在诗中提到古代的刑法,表达了对古代刑罚制度的遗憾和惋惜。这种对古代刑法的思考,可能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对人类命运的担忧有关。
接着,诗中提到作者已经领悟到旌阳传道的奥妙,旌阳是当时的一个道教派别,传道则指修行和传授道教思想的行为。这表明作者对道教修行之道的赞叹和认同,认为它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智慧。
然而,尽管作者已经领悟了旌阳传道的奥妙,他仍然向彭泽乞求诗灵。彭泽可能是当时有名的文化名地,诗人们聚集于此,相互交流创作灵感。作者的乞求表达了他对诗歌灵感的渴望,希望通过与其他诗人的交流与启发,能够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结合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古代刑法的反思和对道教修行的赞叹,展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对灵感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思考,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性和意境的丰富性。
四大假合非虚妄,儱儱侗侗为二相。东西南北不相知,留与衲僧作榜样。
能棋好饮一道士,醉墨狂吟二谪仙。道士不闻乘白鹤,谪仙今已揜黄泉。古来豪杰皆如此,谁拂尘埃为惘然。华发郎官才调美,更将新句续遗篇。
剪断万丝头,工夫已成片。针劄不入处,为渠通一线。
献陵当年筑寿宫,君王鞭石走石工。马舆朝来还暮入,往来八骏如回风。死生昼夜须臾在,霹雳一声辞大内。遗舄人疑黄帝弓,自敛金衣抟大块。不将玉斧修天门,不引玉液通天源。营骨炼形水银海,至今龙蛰明珠浑。何当疾雷飞猛雨,雨淋龙髯小臣负。昔日殷勤筑夜台,于今直是冲霄路。
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那时离别后,入梦到如今。
霸业衣冠事莫论,秦淮潮汐自潺湲。新诗必有江山助,故国应无乔木存。宅施鸡园钟阜远,塔藏鸟爪道林尊。登临怀古情何限,想对三茅忆弟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