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日清明霁,华林物色新。
诏颁慈惠宴,恩厚老成人。
衮冕三川客,杯觞四府臣。
献酬同饱德,恺乐尽含醇。
帝惜营丘去,民思尹氏均。
宸章一褒贲,道不愧如仁。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恭和御制赐太师致仕文彦博五言六韵诗一首
晓日清明霁,
华林物色新。
诏颁慈惠宴,
恩厚老成人。
这首诗由宋代苏颂所作,描述了一个仪式上的场景。清晨的阳光透过明亮的天空,照亮了一切,美丽的华林园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皇帝发布了一道诏令,宴请致仕的太师文彦博,以示恩宠。这位太师已经年迈,但他经验丰富、深思熟虑,是一位老成持重的人。
衮冕三川客,
杯觞四府臣。
献酬同饱德,
恺乐尽含醇。
在宴会上,身着华丽衮冕的客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代表着三个川地。他们与四位高官一同举杯,共同庆贺。这是对文彦博以及其他受赐的臣子们的表彰,也是对他们过去所作所为的回报。这样的宴会充满了深深的喜悦和浓郁的欢乐。
帝惜营丘去,
民思尹氏均。
宸章一褒贲,
道不愧如仁。
在宴会结束之际,皇帝对文彦博表示了惋惜,因为他将离开朝廷。而百姓们则对这位太师心怀敬意,希望他的离去不会使他们失去尹氏一脉的公平和正义。皇帝颁发了一项特殊的勋章,以表彰文彦博的卓越德行。这样的行动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皇帝的仁德。
这首诗把一个皇帝赐予太师的宴会描绘得生动而庄重,展示了皇帝的仁慈和对臣子的赞赏。文彦博作为一位老臣,他的离去引发了皇帝和百姓的思念和敬意。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皇帝的恩宠和对公正行为的尊崇,展现了宋代时皇权与臣民情感的复杂关系。
黄雀儿,无食我谷,家中有釜,县里有斛。黄雀儿,尔胡不仁,朝食我谷,暮食我谷,东家无网罗,西舍无粘竿,南村无弓箭,北邻无弹丸,家人为汝辛苦不得闲。黄雀儿,莫欺人,城中小儿利汝肥,捕汝日暮鬻市门。黄雀儿莫饱食,饱食身渐肥,东飞化为蛤。
老子婆娑,那回也上南楼去。素娥有恨隐云屏,元是娇痴故。鸾扇徘徊未许。耿多情、为谁堪诉。使君愁绝,独倚阑干,后期无据。有酒如船,片云扫尽霓裳露。他时与客更携鱼,犹记临皋路余前夜船酒觞客,月明,槐城登楼,余不及赴。月暗,殊败兴。因念南羁北旅。醉乌乌、凭君楚舞。
又见春风湖上花,故人南北已无多。谁能记得同游处,不奈萋萋绿草何。
风竹萧萧密掩门,苔封支径曲通村。野人自有家林趣,那得荣华入梦魂。
白鱼紫蟹早霜前,有酒何须问圣贤。上客远来工缓颊,双鬟为出小垂肩。新传大曲皆精绝,忽发狂言亦可怜。莫怪贫家少还往,自须先办买花钱。
结茅近市压平川,围棘争门想少年。鹿记杨侯歌始举,鹤归丁令化飞仙。诗场曾作推敲手,文会今随出入肩。同甲唱酬殊未已,首篇聊记老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