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公孙孝子》

丧期著常数,在古固有之。
嗟嗟三季后,礼让俗亦衰。
亲亡有不葬,况问功与期。
公孙布衣士,未免寒与饥。
生兮已不恤,死者吾敢欺。
孝生因其心,礼大实以时。
挺然颓俗内,独以古自为。
萧萧天平山,松柏有馀悲,可以表懿行,刻此无愧辞。

作者介绍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作品评述

《公孙孝子》是宋代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公孙孝子,丧期穿着常服,这是古代传统的规矩。唉唉,三季以后,礼仪让位于俗世,也逐渐衰落了。连亲人的丧事都不能得到妥善安葬,更何况是问功劳和期限呢。公孙穿着粗布衣服,难免受到寒冷和饥饿的折磨。生者已经不再关心他,而死者又怎敢欺骗他呢。孝顺是从内心产生的,真正的礼仪应该随时随地实践。他坚守着古代的风尚,在这个颓废的世俗中孤独自守。冷飕飕的天平山上,松树和柏树都有着深深的悲伤,这可以表达出他高尚行为的美德,刻在这里是再无愧辞的。

诗意:
《公孙孝子》表达了作者对孝道和传统礼仪的思考和呼唤。诗中的公孙孝子以其孝顺和坚守古代礼仪的行为,凸显了他对生死和家族责任的认真态度。他坚持不懈地尊敬祖先,思念已故的亲人,并对社会的道德沦丧表示忧虑。通过对孝道的赞美和对礼仪的呼唤,诗歌传达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珍视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

赏析:
《公孙孝子》以抒发作者对孝道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为主题,通过对公孙孝子的描写,突出了他在社会风气沦丧的背景下,依然坚守孝道的高尚品质。诗中的公孙孝子不仅在服丧期间恪守礼仪,而且对于亲人的去世和家族的荣誉都心存敬畏和责任感。他认为只有通过孝道和尊重传统礼仪,才能真正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才能体现自己高尚的品德。

诗中的天平山和松柏则以景物的形象渲染了作者对公孙孝子的赞美。天平山的寒冷和松柏的悲伤,与公孙孝子孤独坚守传统价值观的形象相呼应,凸显了他高尚行为的崇高。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孝道和传统礼仪的思考和呼唤,通过对公孙孝子的塑造,突出了他在当时社会风气沦丧的背景下所展现的高尚品质。这首诗词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担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 《元夕醉梅山弟家》

    行年八十病余身,梅坞留连率见真。花到诗家方吐气,酒无菜饤不成春。世情风雨妨妇路,古道山林有主人。珍重此时相得处,弟兄门外是浮尘。

  • 《南明慧长老写师像求赞》

    发之白兮苍山雪寒,眼之冷兮远水秋还。机自转兮夜斗有柄,气自清兮星河无澜。谷应声而亡像,珠受色而不瘢。瀛海潮落兮平且净,天宇云收兮虚更宽。万化起灭兮,默见其端。

  • 《虎丘六绝句·千人坐》

    听经人散藓花深,千古谁能更赏音。只好岸巾披鹤氅,风清月白坐弹琴。

  • 《和冯员外秋日上陵》

    青山一望松楸地,紫禁遥分剑佩行。断壑有云犹捧日,高陵无树不沾霜。遗弓欲洒千秋泪,荐食频修八月尝。向来多宠渥,不应西署老冯唐。

  • 《和蔡枢密孟夏旦日西府书事》

    宫阙初晴气象饶,宝车攒毂会东朝。重轮庆自离明後,内壤阴随解泽消。赐篚外廷纷锦绣,燕庖中禁续薪樵。联翩入贺知君意,咫尺威颜不隔霄。

  • 《水仙花二首》

    肌肤剪秋水,垂云出龙宫。我意得子佩,笑许无言中。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