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灯窗密,中年宦海遥。
相看嗟落寞,晚复共渔樵。
已矣耆英会,居然一吉凋。
岂无朋友念,人物叹公朝。
曹彦约(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简甫,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歷建平尉、桂阳军录事参军、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知汉阳,嘉定元年(一二○八),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五年,以事罢。八年,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理宗绍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类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见《鹤山大全集》卷八七《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铭》。 曹彦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所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故殿撰侍郎赵公挽章三首》是宋代曹彦约所作,诗意描绘了作者早年的孤寂与追求,中年的宦海漂泊,晚年的寂寥和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早岁灯窗密,
中年宦海遥。
相看嗟落寞,
晚复共渔樵。
已矣耆英会,
居然一吉凋。
岂无朋友念,
人物叹公朝。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曹彦约的一生经历和感慨。首先,他描述了自己早年时的孤寂与内心的追求。"早岁灯窗密"意味着他年少时过着清贫的生活,与世隔绝,但同时也点亮了他的内心世界,培养了他的才情。而"中年宦海遥"则表达了他在中年时的官场经历和追求,宦海象征着政治舞台,远离了故乡和亲友,面临着无尽的艰辛和跋涉。
接下来,诗中出现了"相看嗟落寞"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相互间的眷顾和理解的遗憾。这句话中的"嗟"字表达了作者在官场中感到的孤独和落寞,与人交往中的无奈和困惑。"晚复共渔樵"一句则展现了晚年时与友人共同渔猎和采集木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共渔樵"显露出与友人共同度过晚年的温馨和快乐。
整首诗最后两句"已矣耆英会,居然一吉凋。岂无朋友念,人物叹公朝。"则是作者对已逝耆英(长者)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已矣"意味着已经逝去,"耆英会"指的是与长者共聚的时光,"一吉凋"表达了他们的离世和凋谢。"岂无朋友念"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友谊的思念,"人物叹公朝"则指的是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和公朝(官场)的感慨和叹息。
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的一生经历和情感,表达了对于官场生涯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友情和岁月流转的感慨。作者通过深沉内敛的词句,抒发了对于人生中不同阶段的情感和体验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于人生和时光的深刻洞察力。
江州望通州,天涯与地末。有山万丈高,有江千里阔。间之以云雾,飞鸟不可越。谁知千古险,为我二人设。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结。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道路日乖隔,音信日断绝。因风欲寄语,地远声不彻。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君游襄阳日,我在长安住。今君在通州,我过
美若休德,民和几岂。稼樯云施,其积如墉。惠我四国,先樯之功。祭之百种,来享来崇。
自有天然真富贵,本来不为人妍。谨将醉眼著繁边。更擎高烛照,惊搅夜深眠。花不能言还自笑,何须有许多般。满空明月四垂天。柳边红沁露,竹外翠微烟。
不到禅林又几春,依然风景自清新。竹窗松迳幽深处,只有黄花认着人。
旧与杨郎在帝城,搜天斡地觅诗情。曾因并句甘称小,不为论年便唤兄。刮骨直穿由苦斗,梦肠翻出暂闲行。因君投赠还相和,老去那能竞底名。
一见情先熟,相同野外行。林园仙士守,笔砚小童擎。鸟上阶除近,冰悬石窦明。知君吟易就,清思逼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