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南村北麦花老,姑恶声声啼不了。
有姑不养反怨姑,至今为尔伤风教。
噫,君虽不仁臣当忠,父虽不慈子当孝。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姑恶》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于石。以下是《姑恶》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村南村北麦花老,
姑恶声声啼不了。
有姑不养反怨姑,
至今为尔伤风教。
噫,君虽不仁臣当忠,
父虽不慈子当孝。
译文:
村庄的南边和北边麦花凋谢,
姑姑的恶言恶语啼哭不停。
没有侍奉姑姑却埋怨姑姑,
至今为你们悲伤这傲慢之风的教诲。
噫,君主虽然不仁,臣子应当忠诚,
父亲虽然不慈,子女应当孝顺。
诗意和赏析:
《姑恶》是一首表达家庭伦理和人情之道的诗词。诗中以村庄的景象描绘了一种农村的家庭现实,通过姑姑的恶言恶语和子女的怨恨,传达了作者对于家庭关系中不合理和不和谐之处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姑恶声声啼不了"表明姑姑的恶言不断,让人无法遏止。这句话揭示了家庭中存在的不和谐和矛盾,使诗词中的情感更加强烈。
接下来的两句"有姑不养反怨姑,至今为尔伤风教"表达了子女对于没有侍奉姑姑的埋怨,同时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诗中的"伤风教"指的是受教的机会已经失去,意味着家庭关系中的错综复杂。
最后两句"君虽不仁臣当忠,父虽不慈子当孝"强调了家庭伦理观念,即使在父母或者长辈不尽责的情况下,子女仍然应该尽孝顺和忠诚的责任。
通过描绘家庭中的争吵和矛盾,诗人于石呼吁人们尊重家庭关系,尽孝顺和忠诚之责,以达到家庭和睦与和谐的目标。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提醒人们思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反差的手法强调了人们应当秉持的价值观。
古佛炉前一柱香,神龙夭矫挂空苍。人閒祥瑞六月雨,枕上吟哦终夕凉。不待白渠纷畚锸,俄惊赤卤屹仓箱。自惭太守无功德,帝力惟知荷圣皇。
汉臣问鹏曾游地,腊祭迎猫始出林。解箨光先凝片玉,含甘珍重等兼金。
缕缕柔条不奈春,为谁憔悴把眉颦。年来江上多离别,不信垂杨管得人。
杯酒谁欤可共挥,残年心事转多违。颇闻铜柱征蛮急,孰念葵丘遏籴非。典质衣裳今已尽,留连舟楫可无归。故园堪共吾儿灌,政恐淫霖岁亦饥。
杨柳春风绿万条,凭鞍一望已魂消。当年凤集城边路,曾爱纤纤拂画桥。
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一枯。一夜四郊春雨足,却来闲卧养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