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植知何代,枞枞万盖齐。
韵清琴易写,干直鸟难栖。
惨淡连云坞,鬅鬙荫石溪。
刳明虽小用,曾照路人迷。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古松》是宋代刘子翚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手植知何代,枞枞万盖齐。
韵清琴易写,干直鸟难栖。
惨淡连云坞,鬅鬙荫石溪。
刳明虽小用,曾照路人迷。
诗意:
这棵古松是几代前人手植的,茂密的枝叶像万顶盖一样齐整。
它的音韵清澈,让琴声易于表达,但鸟儿却难以停歇在它干直的枝干上。
它孤寂地生长在严酷的云坞之中,为石溪提供浓密的荫蔽。
它虽然只是一棵小树,但曾经照亮了迷失的路人。
赏析:
这首诗以古松为题材,通过对古松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古松是人工手植的,象征着前人的智慧和努力。它的树姿茂密挺拔,形如万顶盖,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诗人通过对古松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功绩的敬仰之情。
诗人将古松与音韵、琴声、鸟儿联系起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古松的特点。古松的音韵清澈,使琴声易于表达,但却很少有鸟儿栖息其中,这表现了古松的高洁和独立,以及对人们的吸引力。
诗中还描绘了古松的生长环境。它生长在幽深的云坞之中,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然而,它为石溪提供了茂密的荫蔽,给人以一丝生机和清凉。这种对比使诗中的古松更加显得珍贵和有价值。
最后两句表达了古松的功用。虽然它只是一棵小树,但它照亮了迷路的行人,给人以指引和希望。这种微小而有益的作用,使古松更加可贵和可敬。
整首诗通过对古松的描绘,表达了对前人的敬仰和对生命力、坚韧性的赞美。古松作为一种象征,传递了作者对于智慧、高尚品质和助人的价值观念的思考和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赋予其深层寓意,诗人呈现出生活与人性的哲理,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人类价值的思考。
瘁感之作诗菊盏萸囊自古传,长房宁复是臞仙。应従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对玉山人虽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王郎九日诗千首,今赋黄楼第二篇。
造朝下白帝,吊古游青神。城头三间屋,聊得岸我巾。元佑太史公,世宁有斯人!瘴烟侵玉骨,老作宜州民。至今杖屦地,来者犹酸辛。密竹翦已空,乔木亦半薪;陂池独渺然,中有鸥鹭驯。人生能自足,一尉可终身。三叹下城去,捩柂春江津。
周公昔下士,一饭不遑餐。四海颂声作,白屋无复寒。三家柄鱼国,阳虎盗屿璠。曾原二三子,忍饥依杏坛。士当察时命,固穷心所安。何至挟长铗,特为无鱼弹。
岂不怀荣畏友朋,一生凛凛蹈春冰。任真虽笑拘边幅,达节宁容出准绳。自喜残年如白传,更怜诸子慕崔丞。耄期尚有江湖兴,顽健人言见未曾。
天风缥缈约飞泉,千尺晴红拂紫烟。遥见树木车暂息,高蟠潸石与盘桓。
幅裂常包割地羞,扫平忽雪载天雠。穹庐山蹀完颜血,露布新函守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