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志为学,四海访巨儒。
低回梁宋郊,浩荡齐鲁区。
庶从父老问,得亲交游徒。
惜哉戎马起,中道乃趑趄。
归来卧荒园,白首成下愚。
《古意(二十首)》是明代袁凯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古意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对巨儒的敬仰以及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下面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古意(二十首)
十五志为学,四海访巨儒。
低回梁宋郊,浩荡齐鲁区。
庶从父老问,得亲交游徒。
惜哉戎马起,中道乃趑趄。
归来卧荒园,白首成下愚。
中文译文:
我十五岁就立志求学,四处寻访伟大的学者。
卑微地游历梁宋的郊野,辽阔地游历齐鲁的乡间。
我向智慧的父老们请教,与亲密的友人交往。
可惜啊,战乱使得学问无法发扬,道路上的行进变得迟疑。
归来后躺在荒废的园子里,白发人成了下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诗人袁凯对学问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在乱世中的困境和无奈之情。诗中的"十五志为学"表明了诗人在很早的年纪就立下了追求学问的志向。"四海访巨儒"表达了他希望能够广泛地拜访伟大的学者,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知识。
诗中表现了诗人游历梁宋、齐鲁的场景,这些地方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文化繁盛的地区。诗人以"低回"和"浩荡"来形容自己的游历,显示出他对这些地方的敬畏和景色的壮丽。
诗词中还暗示了战乱和动荡的时代背景,"戎马起"和"中道乃趑趄"表达了在乱世中学问的艰难。诗人感叹战乱使得学问无法得以发扬光大,自己的行进也变得迟疑不前。
最后两句"归来卧荒园,白首成下愚"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己学问成就的自嘲。诗人回到了荒废的园子里,这里象征着他的故乡,他白发人成,成了一个无名的庸庸碌碌之人。
整首诗词通过对学问追求、时代困境和家乡眷恋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唤起了读者对学问、对乡愁的共鸣,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动荡和学术的荒芜。
莺掷垂杨,一点黄金溜。
负米承亲愿已赊,耻随鸡鹜啄泥沙。一朝投绂真高士,万卷藏书旧世家。齿发未衰非药物,山林不返为云霞。庞眉尚有郎潜者,徇禄忧生直可嗟。
暖日烘晴书,轻寒护晓霜。小春庭院绕天香。仙佩珊珊,来自五云乡。庭下芝兰秀,壶中日月长。要看鬓绿与瞳方。一笑人间,千岁饮淋浪。
径穿荒草入,门向断河开。不是君居此,应无人到来。种花逢雨活,接树待春回。冷笑求名者,衣间有俗埃。
一春强半勒花风,几日园林几树红。汲汲追攀常恨晚,纷纷吹洗忽成空。行看果下苍苔地,已作人间白发翁。岂惜解鞍留夜饮,此身醒醉与谁同。
彭泽思归意末成,折腰五斗谩劳生。何如张翰秋风起,便忆鲈鱼蒪菜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