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衣轻浣布,布缕不如丝。
丝坚犹易穿,布弱从可知。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古意六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艾性夫。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浣衣轻浣布,
In washing clothes, the cloth feels light,
布缕不如丝。
Yet the threads of the cloth are inferior to silk.
丝坚犹易穿,
Silk, though strong, is still prone to tear,
布弱从可知。
While the weakness of cloth is evident.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比较丝和布的特性,表达了一种古意和哲理。诗人以浣衣为背景,将丝和布进行对比,展示了它们在质地和强度上的差异。丝纤细坚韧,但易于穿透;布则相对脆弱。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探讨了物质的性质和品质之间的关系,暗示了一种对于人性和世事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丝和布的对比,展示了一种普遍的道理。诗人以日常生活中的浣衣场景作为背景,将对比放大到了物质的层面,但其实质上是在探讨人性和世事的本质。丝和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属性,而丝的强韧和布的脆弱则暗示了生命中的坚毅和柔弱之间的对立。作者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比喻,启示读者思考人生中的坚韧与柔弱、强大与脆弱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词以简洁精炼的语言,通过对物质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深远的哲理。它引导读者思考生活中的对立和矛盾,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洞察。这种对比与反思给人以启示,引发我们对于坚韧和柔弱、强大和脆弱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一切,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甲兵十万据胸中,未预铭钟画阁功。闲寄秃毫吐奇气,墨痕犹欲湿鸿蒙。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误上蓬山亦已叨,所悲故里隔胥涛。还家未失屠羊业,报国元无汗马劳。载笔敢言宗史汉,闭门犹得读庄骚。小儿愿与翁偕隐,正恐声名未易逃。
耿耿抱私戚,寥寥独掩扉。临觞自不饮,况与故人违。故人方琢磨,瑰朗代所稀。宪礼更右职,文翰洒天机。聿来自东山,群彦仰馀辉。谈笑取高第,绾绶即言归。洛都游燕地,千里及芳菲。今朝章台别,杨柳亦依依。云霞未改色,山川犹夕晖。忽复不相见,心思乱霏霏。
灵雨应时至,四野生新泉。眢井久废汲,湛湛成深渊。老农喜欲舞,田苗绿如烟。桔槔挂屋梁,坦腹清昼眠。
故国归无路,深居懒问津。莫嗟今岁病,还守去年贫。御冷休嫌絮,开怀但饮醇。东风到梅柳,枯木自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