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古意》

虎头自食肉,何在识一丁。
五言织巧诗,便叹当长城。
读书发早白,不读鬓晚青。
穷边物萧条,鸟雀下空庭。
虽亡好事者,勿废草玄经。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古意》

虎头自食肉,何在识一丁。
五言织巧诗,便叹当长城。
读书发早白,不读鬓晚青。
穷边物萧条,鸟雀下空庭。
虽亡好事者,勿废草玄经。

中文译文:
虎头自己吃肉,哪里懂得一丁点。
写五言织巧的诗,便叹息当年的长城。
读书早早发白发,不读书晚晚青春不减。
贫穷的边境物萧条,鸟雀消失在空庭院。
即使好事的人已逝去,也不要废弃玄奥的经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新创作的作品。诗中通过反思人生和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文化和传统的珍视和思考。

诗的开头写道:“虎头自食肉,何在识一丁。”这句话暗喻人们只顾自私自利,追求短暂的享乐,却无法认识到更深层次的事物。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对于重要事物的无知和漠视。

接着诗人写道:“五言织巧诗,便叹当长城。”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五言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的赞赏,同时也暗指长城的伟大和辛勤工作的价值。诗人认为写五言绝句的诗歌就像是长城一样,具有坚实和工巧的特点。

随后,诗人写到自己读书的经历:“读书发早白,不读鬓晚青。”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读书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诗人认为读书能够使人早熟,智慧超越年龄,而不读书则会使人衰老和无知。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贫穷的边境景象:“穷边物萧条,鸟雀下空庭。”这句话描绘了边境地区的贫困和荒凉,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鸟雀离开了空旷的庭院,暗示了人们离开了文化和知识的追求,导致了社会的萧条和空虚。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珍惜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性:“虽亡好事者,勿废草玄经。”尽管一些好事者已经离世,但诗人呼吁人们不要废弃草木之中蕴含的玄奥智慧。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于个人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强调了知识、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诗人对于人们追求短暂享乐而忽视更深层次事物的现象表示忧虑,同时呼吁人们应当重视读书、珍惜传统文化和不忘初心。

  • 《升天桧》

    青牛西出关,老聃始著五千言。白鹿去升天,尔来忽已三千年。当时遗迹至今在,隐起苍桧犹依然。惟能乘变化,所以为神仙。驱鸾驾鹤须臾间,飘忽不见如云烟。奈何此鹿起平地,更假草木相攀缘。乃知神仙事茫昧,真伪莫究徒自传。雪霜不改终古色,风雨有声当夏寒。境清物老自可爱,

  • 《理宗朝享三首》

    秬鬯既将,黄钟具奏。瞻望真游,优若有慕。于皇列圣,在帝左右。云车具业,以妥以侑。

  • 《次赵帅韵三首》

    游人笑语问朝霞,处处相随攫肉鸦。上冢归来更乘兴,醉依柳影藉梨花。

  • 《宿猿洞和程师孟韵》

    日上高台云半屏,洞门休唤夕阳扃。巍冠不整跏趺坐,秋楮斓斑数点星。

  • 《宝月法喜堂》

    少悟浮图法,因传法喜名。於人无厚薄,知已尽豪英。药舍朝炉暖,棋窗夜烛明。性怀元自得,未用厌逢迎。

  • 《春侠杂词(一十二首)》

    花袍白面呼郎神,当阶夺花不避人。天马乘龙金络脑,贾家贵婿正娇春。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