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家风我所知,家风要与道相宜。
不怀贪饵知钩意,常似丝纶未下时。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爲湖南安抚司参议官。着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爲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古渔父词十二首》是宋代诗人王铚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对该组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渔父家风我所知,
家风要与道相宜。
不怀贪饵知钩意,
常似丝纶未下时。
诗意: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渔父的赞美和对其家风的理解。作者认为渔父的家风应该与道德相一致。渔父不贪图鱼饵,却能明白钓钩的含义,他常常像是丝线和渔网未下水时的状态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渔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品质的崇高追求。渔父不贪婪,他理解钓鱼的真谛,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他的家风秉持了这种道德准则,与之相适应。渔父的家风使他在捕鱼中保持了一种纯净的状态,就像是渔网未下水时,丝线还未染上沉重的河水与泥沙。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渔父品德的赞美和对他们家风的钦佩。渔父的行为成为了一种道德的象征,他们以谦逊、纯洁和理解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了作者。这种家风也可以被视为对人类内心纯净与清澈状态的一种表达。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古代渔父的家风,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与纯洁生活方式的推崇。它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将渔父与丝纶、渔网等景象相联系,传达了纯净与清澈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道德与美的力量。
壮年筋力惯驱驰,堪叹新来数问医。生老病催无怪者,寸关亦可自知之。养痾抗疏吾谋是,论证投方某剂宜。识破幻躯天赋命,儿曹昵昵复何疑。
何人彼岸幻长虹,接引众生入大通。彼此本来无间断,度人了后勿论功。
年少作初官,还如行路难。兵荒经邑里,风俗久凋残。照砚花光淡,漂书柳絮干。聊应充侍膳,薄俸继朝餐。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落花满地雨丝丝,九十春光又别离。行乐送春犹有恨,那堪多病过花时。
旅中多得早朝晴,野润衣襟苦未清。时时数点雨犹落,隐隐一声雷不惊。山入夏来差觉老,花从春去久无情。长汀又涉来时路,麦陇桑村小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