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坐喧喧笑语频,独怜方丈了无尘。
灯前便是观心处,要似观心有几人。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遗,歷监察御史。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徵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僕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
观心处
满坐喧喧笑语频,
独怜方丈了无尘。
灯前便是观心处,
要似观心有几人。
中文译文:
看心处
满屋喧喧笑语不断,
只有方丈独自干净无尘。
灯前就是观心的地方,
要像观心有几个人。
诗意:
这首诗以观心为主题,通过描绘一个喧闹的场景中只有一位僧人静静观心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安静、禅思的向往和珍视。不管外界有多喧嚣,观心处是一个能远离尘嚣、达到内心平静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内心修炼的重视和对尘世的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方丈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满屋子都是喧闹的声音,只有方丈是一个没有尘埃的地方。这种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灯光前面是观心的地方,但要和观心人数相应。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在灯光下观心的僧人们,他们或许已经超越了尘世的杂念,追求着心灵的安宁和升华。整首诗给人以尘世中的独处,宁静与沉思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的重视和对修炼的向往。
春风欲裂石,春云如鼓涛。况复横来雨,檐溜声连宵。畸人早盥帻,散目临亭皋。挽折户外柳,吹残竹间桃。慨然念芳物,摧抑适所遭。因之感时节,幽愤空忉忉。少年亦弃置,自引瓶中醪。醉后眼生缬,孤坐清吟高。
西风叶满庭,欹枕听鸣雨。凄然百感生,愁绪未易数。思昔咏干旌,良马素丝组。今为白屋夫,低头拜官府。犹喜七十公,可免差科苦。
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陂销。萦歌怜画扇,敞景弄柔条。更奈天南位,牛渚宿残宵。
江城开近白鸥沙,帘幕风凉秋满家。昨日邻姬新压酒,小槽一夜落莲花。
山腰宿雾远模糊,水面柔云近有无。青女妆成连夜粉,鲛人啼尽一川珠。阳光稍稍褰层箔,春色徐徐殿画图。试向东风揩病目,驾天青浪麦平铺。
阑干倚遍更消魂,春到淮南得几分。袅袅柳枝烟雨湿,画楼残角送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