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似乌鹊,得树且依栖。
一寸客亭烛,数声村舍鸡。
路长风正北,野旷日沈西。
梦作祠官去,江干入马蹄。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归途》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归途中的景物和情感表达了游子归家的喜悦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归途似乌鹊,得树且依栖。
一寸客亭烛,数声村舍鸡。
路长风正北,野旷日沈西。
梦作祠官去,江干入马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游子归途的场景。诗人用"归途似乌鹊"来比喻归途的行程,乌鹊是一种善于飞行的鸟类,暗示着归途的路途迅速而自由。诗人说自己像乌鹊一样,得到一棵树作为栖息之处,表达了归家的喜悦和安宁。
接下来的两句"一寸客亭烛,数声村舍鸡"通过细腻的描写增添了归途的真实感。诗人在客栈的一寸烛光下,听到了村舍里鸡鸣的声音,这些平凡的细节让人感受到归途中的宁静和温暖。
诗的后两句"路长风正北,野旷日沈西"则描绘了归途的环境。诗人所走的路途漫长,北风吹拂着,而太阳已经西沉,大地显得广阔而荒凉。这些景色的描绘凸显了游子离家很久的感觉,同时也衬托出归家的渴望。
最后两句"梦作祠官去,江干入马蹄"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在梦中成为了祠官,与家人团聚,而江干入马蹄则象征着归途的结束,即将回到家中。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庭、亲情和温暖的向往,以及对归家的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归途》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以及对归途中的景物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现了游子归家的喜悦和渴望,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之情。
征衣浪自染京尘,骨相终寒不是清。大似有缘乘下泽,多应无分直承明。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平常行一步,却不堕平常。尽道脚长短,谁知脚短长。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瓶钵绕禅衣,连宵宿翠微。树开巴水远,山晓蜀星稀。识遍中朝贵,多谙外学非。何当一传付,道侣愿知归。
铜壶滴漏初昼,高阁鸡鸣半空。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帘栊。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鸳瓦数行晓日,鸾旗百尺春风。侍臣踏舞重拜,圣寿南山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