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逢归燕,知从何处来。
贪寻旧巢去,不带锦书回。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归燕》
马上逢归燕,
知从何处来。
贪寻旧巢去,
不带锦书回。
中文译文:
马上遇见归来的燕子,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它急于找寻它过去的巢穴,
却没有带回任何喜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作品,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追求归宿和渴望家园的情感。
诗中的归燕代表了迁徙的候鸟,它们在迁徙季节结束后返回故乡。诗人在马上逢归燕时,对燕子的到来感到好奇,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这里可以联想到人们对于离散久别的亲人或朋友的思念和期待。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他对燕子的理解。燕子急于寻找它过去的巢穴,这表示它们对故乡的情感纽带和执着。然而,令诗人惋惜的是,归来的燕子却没有带回任何锦书,即没有传递来自故乡的消息或问候。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归宿、家园和温暖的向往,以及对离散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通过燕子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回归故乡的期待和对家的情感依恋。诗中的情感与人们对于归家和重逢的期盼产生共鸣,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通之处。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同时也展示了王安石以平实、朴素的风格为主导的诗歌创作风格。它通过表现自然景物中的细微变化,勾勒出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引发读者对家园、归宿和情感纽带的思考。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侵晨盥栉起,爽气随凉飚。曳杖踏露草,不觉路已遥。水清出沙嘴,烟白横山腰。致爽列群岫,不待西山招。
闻道尚书镇益州,故知朝取杜参谋。孤舟南浦欣相遇,万里瞿唐送远游。尔后有怀惟罗道,几时因使觅蛮陬。经行访古应成赋,我所思兮黄鹤楼。
卷起纶竿撇棹归,短篷斜掩宿渔矶。日高春睡无人唤,撩乱杨花绕梦飞。
兼示开元栖隐二老银山堆里庐山对。舟子愁如醉。笑看五老了无忧。大觉胸中云梦、气横秋。若人到得归元处。空一齐销去。直须闻见泯然收。始知大江东注、不会流。
又是春残去。倚东风、寒云淡日,堕红飘絮。燕社鸿秋人不问,尽管吴笙越鼓。但短发、星星无数。万事惟消彭泽醉,也何妨、袖卷长沙舞。身与世,只如许。阑干拍手闲情绪。便明朝、苍鸥白鹭,北山南浦。笑指午桥桥畔路,帘幕深深院宇。尚趁得、柳烟花雾。我亦故山猿鹤怨,问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