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逢归燕,知从何处来。
贪寻旧巢去,不带锦书回。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归燕》
马上逢归燕,
知从何处来。
贪寻旧巢去,
不带锦书回。
中文译文:
马上遇见归来的燕子,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它急于找寻它过去的巢穴,
却没有带回任何喜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作品,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追求归宿和渴望家园的情感。
诗中的归燕代表了迁徙的候鸟,它们在迁徙季节结束后返回故乡。诗人在马上逢归燕时,对燕子的到来感到好奇,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这里可以联想到人们对于离散久别的亲人或朋友的思念和期待。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他对燕子的理解。燕子急于寻找它过去的巢穴,这表示它们对故乡的情感纽带和执着。然而,令诗人惋惜的是,归来的燕子却没有带回任何锦书,即没有传递来自故乡的消息或问候。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归宿、家园和温暖的向往,以及对离散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通过燕子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回归故乡的期待和对家的情感依恋。诗中的情感与人们对于归家和重逢的期盼产生共鸣,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通之处。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同时也展示了王安石以平实、朴素的风格为主导的诗歌创作风格。它通过表现自然景物中的细微变化,勾勒出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引发读者对家园、归宿和情感纽带的思考。
先来客路足伤悲。那更话别离。玉骢也解,知人欲去,骧首频嘶。马蹄动是三千里,后会莫相违。切须更把,丁香珍重,待我重期。
今朝结却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乱走。心行灭处解翻身,喷嚏也成师子吼。旃檀林,任驰骤。剔起眉毛顶上生,剜肉成疮露家丑。
正觉江边寺,风烟罨画然。庭罗合抱树,门泊钓鱼船。暮雨凉初过,中秋月正圆。无人来共赏,独自占江天。
缺月挂檐牙。
我生头发未燥时,花间已歌花翁诗。我发既长今渐白,犹见花翁好颜色。举酒祝翁寿百年,我为诗孙戏翁边。
仙跸九成台,香筵万寿杯。一旬初降雨,二月早闻雷。叶向朝隮密,花含宿润开。幸承天泽豫,无使日光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