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桂隐纪咏·山堂》

谁无数椽屋,盖成多是俗。
如此乱山中,非关松石竹。

作者介绍

张镃(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渡后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俊曾孙。以廕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爲司农少卿,因预杀韩侂胄密谋,爲史弥远所忌,一再贬窜。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镃藉父祖遗荫,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构园林于南湖之滨。曾先后从杨万里、陆游学诗,并多倡和。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卷(其中诗九卷)。事见《诚斋集》卷八一《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二、一五、二○。 张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及清干隆鲍廷博校刻本(简称鲍校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作品评述

《桂隐纪咏·山堂》是宋代张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山堂宁静隐蔽,谁没有数不清的梁柱房屋,建筑起来的大多都是平凡俗世的事物。然而在这乱石嶙峋的山间,这些房屋并不与松树、石头、竹子等自然元素有什么关联。

这首诗词以描写山堂为主题,通过对山堂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宁静、隐蔽的追求,以及对世俗事物的超越。诗词以山堂为象征,传达了一种追求自我内心净化和超脱尘世的情感。

在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中,山堂被视为一种理想的隐居之地,具有清净、宁静的特点。这首诗词在表面上描述了山堂的建筑形式,但实际上更多地强调了山堂所代表的一种精神状态。通过山堂的隐喻,作者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对超脱尘世境界的向往。

诗词中的"谁无数椽屋,盖成多是俗"表明了山堂的普遍性,它并不是高耸入云、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是被许多人创造和占有的。这种平凡的形式与山堂所代表的精神境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此乱山中,非关松石竹"这句话则强调了山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分离。尽管它位于山间,但它并不与松树、石头、竹子等自然元素相联系。这种意象的构建表达了作者希望远离尘嚣、超越物质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这首诗词以简洁、淡泊的笔触描绘了山堂的景象,通过对山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自由的理想追求。它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也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送玄亮师》

    兰泉涤我襟,杉月栖我心。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何处笑为别,淡情愁不侵。

  • 《望汉月》

    千缕万条堪结。占断好风良月。谢娘春晚先多愁,更撩乱、絮飞如雪。短亭相送处,长忆得、醉中攀折。年年岁岁好时节。怎奈尚、有人离别。

  • 《华阳吟三十首》

    饮金波数百钟,醉时仗剑指虚空。脚根戏蹑交乾斗,长啸一声天地红。

  • 《建安遣兴》

    建安酒薄客愁浓,除却哦诗事事慵。不许今年头不白,城楼残角寺楼钟。

  • 《狂寇后上刘尚书》

    孙武倾心与万夫,削平妖孽在斯须。才施偃月行军令,便见台星逼座隅。独柱支天寰海正,雄名盖世古今无。圣君争不酬功业,仗下高悬破贼图。

  • 《敬题箕颍集后二首》

    昔侍先君日,多令诵近诗。尚知涂抹处,犹记唱酬地。竟负经邦志,终为造物疑。篇篇亲训释,字字念恩慈。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