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燕子旧人家,杨柳春寒一迳斜。
夜读自生书带草,朝饥曾对米囊花。
侯谁在矣山如昨,今我来思鬓已华。
舍馆不知何日定,竹舆鸣雨又咿哑。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过北固山下旧居》是宋代方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池塘燕子旧人家,
在北固山下的旧居,有一个池塘,燕子在其中筑巢。
杨柳春寒一迳斜。
春天的寒意里,一条弯曲的小径上有垂柳摇曳。
夜读自生书带草,
夜晚读书,自己编写的书籍上还带有草稿的痕迹。
朝饥曾对米囊花。
清晨的饥饿时曾经对着米囊(装米的袋子)开玩笑。
侯谁在矣山如昨,
昔日的侯王如今何人居住,山峰依旧,仿佛昨天一样。
今我来思鬓已华。
如今我来此地,回想往事,发现我的头发已经花白。
舍馆不知何日定,
房舍宅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竹舆鸣雨又咿哑。
竹质车轮在雨中发出声响,又显得凄凉悲切。
《过北固山下旧居》描绘了诗人方岳重返旧居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旧居的池塘、杨柳、夜读、朝饥等细节,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的北固山和旧居象征着岁月的变迁,而诗人的内心则是永恒不变的。诗人在回忆往事时,感叹自己的岁月已逝,头发已经花白,而房舍却依然未能稳定下来,象征着生活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诗词中的竹舆鸣雨则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首诗词通过对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过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的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慨,诗人唤起了读者对岁月流转和生活变化的共鸣,使人产生思考和深深的感慨。
环池皆名山,山深积苍翠。长夏晴雪飞,无云亦阴翳。
冶父方丈,了无遮障。拳踢相应,当仁不让。妙转绵绵一脉通,谁知灭却临济宗。
南濒清渭北洛水,寒沙东西横百里。中条太华塞秦关,众川无归皆潴此。地维忽断两山高,帝罚罔功五丁死。波飞波激走东溟,积雪回汀拥都鄙。坡陀起伏接城门,荐草甘泉国马屯。云昏雾暗天驷下,星宫夜失房宿尊。骅骝骐骥种各有,一一六印官字存。开元籍马七十万,监苑旧政宜讨论。
大道渊源,高真隐秘,风流岂可知闻。先天一气,清浊自然分。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浮沉?幽微处,无中产有,涧畔虎龙吟壶中,真造化,天精地髓,阴魄阳魂。运周天水火,燮理寒温。十月脱胎丹就,除此外、皆是傍门。君知否,尘寰走遍,端的少知音。
嫩似金脂飏似烟,多情浑欲拥红莲。明朝拟附南风信,寄与湘妃作翠钿。
文窗斜对木香篱,胡粉薄施细作眉。贪向墙头看车马,不知裙着刺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