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过比干墓》

精诚皦於日,发出为忠辞。
方寸已尽破,独夫犹不知。
高坟临大道,老木无柔枝。
千古存遗像,翻为诌子嗤。

作者介绍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作品评述

《过比干墓》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精诚皎于日,
发出为忠辞。
方寸已尽破,
独夫犹不知。
高坟临大道,
老木无柔枝。
千古存遗像,
翻为诌子嗤。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比干忠诚精神的赞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比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忠臣,他以忠诚而闻名,但被独尊权势的君主所误解和冤杀。诗中通过比干的墓地,表达了作者对比干忠心耿耿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赏析:
1. 第一句“精诚皎于日”,精诚的意志和品德如同明亮的阳光一样,照耀在人们的眼前。这句话表达了比干忠诚坚贞的品质。

2. 第二句“发出为忠辞”,比干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之词而付出了生命。这句话揭示了比干为忠诚奉献一切的决心和勇气。

3. 第三句“方寸已尽破”,方寸意指心灵和内心深处。这句诗描述了比干心灵的破碎和精神的沉重,他的忠诚已经到了极致。

4. 第四句“独夫犹不知”,独夫指的是君主,犹不知表示君主对比干忠诚的不了解和误解。这句话揭示了比干被君主误解并遭受冤屈的不幸遭遇。

5. 第五句“高坟临大道,老木无柔枝”,比干的墓地高耸在大道旁边,墓碑上的木头已经老朽,没有新的嫩枝。这句表达了比干的墓地荒废,没有人来祭奠和追思,显示了社会对忠臣的冷漠和遗忘。

6. 最后两句“千古存遗像,翻为诌子嗤”,表达了对比干形象的怀念和对后人对他的诋毁的不满。诗人认为比干的形象应该被永远铭记,但现实中却有人对他进行歪曲和诽谤。

综上所述,邵雍的《过比干墓》通过对比干忠诚精神的赞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忠臣遭受不公和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这首诗词通过比干的墓地和形象,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引发人们对忠诚、正义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 《剔银灯(仙吕调)》

    何事春工用意。绣画出、万红千翠。艳杏夭桃,垂杨芳草,各斗雨膏烟腻。如斯佳致。早晚是、读书天气。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槛买花,盈车载酒,百琲千金邀妓。何妨沈醉。有人伴、日高春睡。

  • 《堂成》

    筑室三年,堂成可居。我初不知,诸子劳劬。父母老矣,风雨未除。橐装几何,勿问有无。伐木於山,因此旧庐。不约不丰,燕处无余。堂开六楹,南北四筵。昼明速然,夜冥黯然。四邻无声,布被粗毡。身非蚌螺,一睡经年。夜如何其,趺坐燕安。善恶不恩,此心自圆。东厢靖深,以奉尝

  • 《韩亚卿德夫去官还陕》

    秋日泊沙湾,君行早晚还。分违无限意,流水不相关。

  •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 《天成桥》

    一冈邑屋旧河滩,却望河身百里间。涌土涨沙漫白道,天成桥石在高山。

  • 《用元韵因寄邦直》

    濠上昔相逢,同时执桂丛。远游悲聚散,投老信穷通。静见贤人节,恬知达士风。淹留君莫叹,荣辱竟虚空。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