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落落堕荒丘,碑带苍苔独自留。
博陆脊梁浮日月,中郎铭笔法春秋。
一抔谁下寻坟马,片石今供砺角牛。
惟有斜阳閒照管,肯和鸦影上螭头。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过长林书罗文恭公碑阴》是宋代艾性夫的一首诗词。下面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人家落落堕荒丘,
碑带苍苔独自留。
博陆脊梁浮日月,
中郎铭笔法春秋。
一抔谁下寻坟马,
片石今供砺角牛。
惟有斜阳閒照管,
肯和鸦影上螭头。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来到长林,看到了一座碑坊。碑坊已经被遗弃在荒丘之上,周围长满了苍苔,只有它独自留在那里。碑上刻有的文字经过岁月的洗刷,依然清晰可辨,展现出博学的气息。它记录了一个中郎文官的事迹和笔法,跨越了时代的变迁。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只有斜阳的余晖照亮着碑坊,它显得格外寂寥。然而,即使是鸦鸟的影子也愿意停驻在螭龙的头部。
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一座被遗弃的碑坊为中心,通过描绘它的孤独和历史意义,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文化传承的思考。碑坊的存在使得过去的荣耀得以延续,即使它已经被遗忘在荒丘之上。苍苔覆盖的碑带,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传统的珍视。
诗中提到的中郎铭笔法春秋,暗示了碑文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是一段记录着中郎文官事迹的文字。这个碑坊成为了岁月的见证,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它是一座文化的瑰宝,凝结了过去的辉煌和智慧,也留下了后人思索的空间。
诗中的斜阳和鸦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斜阳的光辉照亮着碑坊,而鸦鸟的影子停留在螭龙的头部。这种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温暖和鸦鸟的敬畏。即使碑坊被遗忘,它依然能够吸引着一些生命的存在,让人们思考和回忆过去的辉煌。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描绘一座被遗忘的碑坊,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它让我们思考时间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的渴望。
之子蕴琅玕,幽轩足考槃。茏葱烟翠湿,琐碎日光寒。似向兰亭见,全胜墨三看。是中虽信美,未可懒弹冠。
客路行多少,干人无易颜。未成终老计,难致此身闲。月兔走入海,日乌飞出山。流年留不得,半在别离间。
春来脚不踏青青,梦里还家梦又醒。一树垂杨楼外绿,莺声不似故园听。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放下著,须弥山。分明北斗面南看。没丝毫,相阻拦。休儱侗,莫颟顸。含元殿上问长安。欲归家,行路难。放下著,须弥山。百斛油麻水上摊。欲成团,真个难。除有累,去痴顽。无心犹是隔重关。到其中,方是安。
渺渺云山去几重,依依独听广陵钟。明朝借问南来客,五马双旌何处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