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秋落山谷,霜红换尽烟边绿。
垂云门冷一事无,只有庭松与篱菊。
白日兰堂一局棋,百年闲事无游丝。
山僧更劝黄粱饭,真似邯郸枕上时。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过垂云亭》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人生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西风吹秋落山谷,
秋风吹动着山谷中飘落的秋叶,
霜红换尽烟边绿。
霜染红叶已经逐渐转为烟雾般的青绿。
垂云门冷一事无,
垂云门寂静冷落,没有任何事物存在,
只有庭松与篱菊。
只有庭院中的松树和篱笆旁的菊花。
白日兰堂一局棋,
白天里,在兰堂之间下一盘棋,
百年闲事无游丝。
百年来,闲事纷扰已无法打扰。
山僧更劝黄粱饭,
山僧更加劝说享受黄粱美食,
真似邯郸枕上时。
真似当年在邯郸城的枕头之上。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庭院、棋局、食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秋风吹散了红叶,山谷变得静谧而冷落,寥寥几样景物成为孤独的见证。百年过去,繁琐的事务已不再纠缠,诗人享受着宁静和闲适的生活。最后,诗人引用邯郸枕上时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年少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以及对细微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人以景物为媒介,将个人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使读者在细致入微的描绘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整首诗意境深远,寄托了对平淡生活的追求和对岁月流逝的思考,引发读者共鸣,唤起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思考。
溯流迟涩须流轻,石岸崎岖沙岸平。高树影藏低树影,前滩声掩后滩声。飞禽飞去语禽语,归客归休行客行。望断谁怜魂欲断,诗成转觉梦难成。
厚味得无毒,良药信多苦。毒留患滋生,苦过疾息愈。吾君尧舜资,事业方复古。公行幸迟迟,去国犹去鲁。
翳翳鱼盐市,迢迢桑麦村。山家薪炭足,野叟裤襦温。罝兔残芜尽,叉鱼积水浑。诗书老无效,犹拟付儿孙。
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珠箔曲琼钩,子细见扬州。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割爱天文动,敦和国步安。仙姿归旧好,戎意结新欢。并命瞻鹓鹭,同心揖蕙兰。玉箫临祖帐,金榜引征鞍。广陌双旌去,平沙万里看。海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突兀阴山迥,苍茫朔野宽。毳庐同甲帐,韦橐比雕盘。义著亲胡俗,仪全识汉官。地邻冰鼠净,天映烛龙寒。节异苏卿执,弦殊
御史别淳于,金钗堕长夜。 五斗不湿唇,双鬟抱垆泻。 笑杀斗升肠,耳热索秆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