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迥苍烟古,篱疏橘柚黄。
天高风落木,岁晏稻登场。
无复老盆饮,空馀邻笛伤。
征鸿摩晓月,铩翮犯严霜。
李洪(一一二九~?),字可大(《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一),扬州(今属江苏)人。正民子。宋室南渡后侨寓海盐、湖州。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官监盐官县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永嘉监仓。未几,奉召入临安任京职,官终知藤州。有《芸庵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五卷。事见宋陈贵谦《芸庵类稿序》及本集诗文。 李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过东里》是宋代诗人李洪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林中泛起苍烟古,篱笆稀疏橘柚黄。天空高远,风吹落木,岁月渐晚,稻谷登场。不再有年轻人在野外干活,只余下邻居哀伤的笛声。迁徙的大雁掠过明亮的月亮,挣扎着挡住严寒的霜。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时光流转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通过描述林中的苍烟、篱笆上稀疏的橘柚树,以及天空中飘落的枯叶和丰收的稻谷,诗人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农村生活的变迁。诗中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某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纽带,以及人类常常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赏析:
《过东里》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通过景物和意象的描绘,传达了人们对于时光流逝和生活变迁的思考和感慨。林中的苍烟和篱笆上的橘柚树暗示着岁月的流转,时间的推移不可逆转。天空高远,风吹落木,岁晏稻登场,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农村生活的季节性。诗中提到年轻人不再在农田干活,而只有邻居的哀伤笛声,暗示了农村人口的减少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迁徙的大雁摩挲着明亮的月亮,铩翮犯严霜,形象地表达了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挣扎和与严寒的抗争。
整首诗词以简练、寥寥数语的形式,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寓意深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转、生活变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它通过微妙的细节和意象,唤起读者对于时间流逝和生活变化的共鸣,同时也引发对于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邂逅相逢两秃翁,亥年巳月巳时同。偶先一日敢争长,各及七旬俱固穷。尘世谁能吟鬓白,少年莫笑醉颜红。累朝南北兴亡事,合徵公为太史公。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故国伤心堕劫灰,流离北土却怜才。白头开府成何事,博得江南一赋哀。
扬旌北向顾南州,牧马东行向北愁。乱世奸雄还自叹,景升直与本初谋。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