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绵亘连千里,万古苍梧说二妃。
最羡巴童并蜀客,饱看日月去还归。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过洞庭》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历史和传说中的两位美丽女性的赞美,以及对旅行和归家的深深向往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两湖绵亘连千里,
万古苍梧说二妃。
最羡巴童并蜀客,
饱看日月去还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为背景,展现了湖泊连绵不断、延绵千里的景象。袁说友通过使用“两湖”一词,可能指的是洞庭湖与鄱阳湖,也有可能指的是洞庭湖与太湖。这种湖泊的连绵景观给人以广阔和壮丽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万古苍梧说二妃”。这里的“万古”强调了二妃的美丽和传世的价值,而“苍梧”则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二妃,她们是妲己和虞姬。袁说友通过将洞庭湖与这两位美丽的传说人物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湖泊的神秘和美丽。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巴童和蜀客的羡慕之情。巴童和蜀客都是旅行者的代表,他们可以自由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诗人饱览日月的壮丽景色,但最终还是向往回归的归宿,表达了对家园和归家的渴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与传说和历史人物的联系,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和对旅行与归家的情感。袁说友通过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他对湖泊和旅行的热爱,同时也展示了对家园的眷恋。
霜露苍苍宰树高,累茵列鼎重鸿毛。蒹葭自幸犹依玉,髋髀何能学奏刀。才薄无由裨覆焘,命奇不得报劬劳。平生念此心先乱,蓼蓼难分莪与蒿。
圣道灰秦燎,残编出汉初。混茫千古意,破碎百家书。中镝无多语,操戈亦太疎。升堂得玄解,伴子带经锄。
列屋烘炉,深门响竹,催残客里时序。投老情怀,薄游滋味,消得几多凄楚。听雁听风雨,更听过、数声柔舻。暗将一点归心,试托醉乡分付。借问西楼在否。休忘了盈盈,端正窥户。铁马春冰,柳蛾晴雪,次第满城箫鼓。闲见谁家月,浑不记、旧游何处。伴我微吟,恰有梅花一树。
泉石膏有不可医,晓钟吟到夕阳时。天然句子终难得,几向风前暗皱眉。
修篁瑟瑟石磷磷,去谒荒祠不厌频。四皓古来无事客,贰车今世最闲人。紫芝欲采非仙骨,红药曾题是近臣。一奠村醪还独酌,满轩松雪照吟身。
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莺语滑、蝶飞狂。晓花擎露妨啼妆,红日永、风和百花香烟锁柳丝长,御沟澄碧水、转池塘。时时微雨洗风光,天衢远、到处引笙篁。正是神京烂熳时,群仙初折得、郄诜枝。乌犀白纻最相宜,精神出、御陌袖鞭垂柳色展愁眉,管弦分响亮、探花期。光阴占断曲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