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过高士坊》

一亩萧然绝世喧,抗怀那肯就笼樊。
功名晚更为余事,灾异初尝出至言。
郡阁已空徐孺榻,里人犹识郑公门。
斯文未丧如繇我,后代当知李仲元。

作者介绍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作品评述

《过高士坊》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亩田地寂寥无人声,世上的喧嚣无法抵挡我的忧愁。才名功业已经不重要,我开始体悟到灾难和奇异的言辞。郡阁已经空无一人,徐孺的床榻也无人居住。但乡里的人们还记得郑公的门庭。我尚未失去我的文人风范,后世应当知晓李仲元的才华。

诗意:
《过高士坊》表达了曾巩对世事变迁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诗人描述了他身处一片寂静的田地,与喧嚣的世界相隔绝,而在这寂寥中,他开始反思功名利禄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灾难和奇异现象所传递的深刻言辞。他感叹时光荏苒,官府已空无一人,连徐孺这样的贤士的床榻也无人居住。然而,虽然他的功名已经不重要,但乡里的人们还是记得他的门庭,他仍然保持着他的文人风范。最后,诗人预言后世应当会知晓李仲元的才华,抒发了对文化传承的希望和自身价值的肯定。

赏析:
《过高士坊》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一亩田地和寂寥无人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世隔绝的心境。通过对功名利禄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认识到功名已经不再重要,而更加关注那些传递深刻言辞的灾难和奇异现象。诗人对徐孺和郑公的提及,暗示了他们作为贤士的境遇和价值的转变,凸显了时光荏苒和世事变迁的主题。最后,诗人以自身的经历和对后世的预言,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希望。整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却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递出诗人对人生和时代变迁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知性和情感的融合。

  • 《杨照承议芦雁枕屏》

    画师不肯传风蝶,故作枯乾逞奇绝。清秋未合结繁阴,深户何从洒飞雪。雪里鸭儿苦耐寒,眠沙枕浦白云团,黄芦槭槭枝叶乾。江头鸣雁恰飞起,恍如身到潇湘间。潇相洞庭云水隔,山路坡陁断行客。从来冬景画已难,况有翎毛似崔白。已觉冰漫稻梁少,更疑水宿溪垠窄。生平有道付沧洲,

  • 《枇杷六言》

    大似明珠径寸,黄如香蜡成丸。落处韩嫣遗弹,可怜不救饥寒。

  • 《重登科》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 《和扫破庵塔二首》

    白{左亻中纟右刀}丛中第一尊,硬将明越作台温。将头撞破虚空后,又把金针锁细痕。

  • 《梅花六首》

    梅从何逊骤知名,句入林逋价转增。佳故品题因度远,暗能摸索为香凝。每逢陈迹空搔首,不见斯人但服膺。菊径依依怀靖节,瓜田草划念东陵。

  • 《送西怀忠朝佐赴象州教授二首》

    西山南浦昔相逢,桂林象郡今相送。长才妙略世所知,诸公遗人胡不用。文风广被固可喜,志士远适岂其理。上书报罢君勿悲,广西政复多事宜。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