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解榻为留连,俯仰徒惊岁月迁。
故意斯人奈风雨,多情於我独山川。
可怜颜貌非前日,依旧穷愁似去年。
後夜相思隔烟水,梦魂空寄过江船。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过杭留别曹无逸朝奉》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所爱之人的深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陈蕃离开床榻以留连,
仰视及俯身,惊觉岁月已迁。
故意斯人受风雨之苦,
我对他的深情如同独山川。
可怜他的容颜不如从前,
依然贫穷忧愁如去年。
深夜中的思念被烟水隔断,
梦魂徒空寄托在过江的船上。
这首诗词通过对诗人离别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伤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的陈蕃感叹岁月的转瞬即逝,令他惊觉时光已不再停留。他意识到所爱之人承受着风雨的考验,而他自己对这位心爱之人的深情如同连绵不断的独山川。然而,他感叹所爱之人的容貌已不如从前,自己仍然贫穷忧愁如去年。在深夜中,思念被烟水隔断,他的梦魂孤寄在过江的船上。
这首诗词通过离别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痛感和对所爱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通过对时间、风雨和容颜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变迁和爱情的思考。整首诗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鸣。
承学虽云浅,初心敢自轻。飘零为禄仕,蹭蹬得诗名。抚事悲长剑,怀人感短檠。不堪秋雨夕,鼓角下高城。
发底青青无限春。落红飞雪谩纷纷。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书万卷,笔如神。眼看同辈上青云。个中不许儿童会,只恐功名更逼人。
条绿似垂缨,离筵日照轻。向人虽有态,伤我为无情。桥远孤临水,墙低半出营。天津曾此见,亦是怆行行。
匹马赴严宸。将谓青云上致身。不是男儿容易事,风尘。水远山长愁杀人。离别若为情。雪暗西山泪满巾。还忆夜来分手处,天津。桃李无言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早破春相赚,飘零不自知。未完九十日,消尽万千枝。点水嫌萍扫,粘苔怕月移。莫谙化工意,荣悴孰为司?